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边缘区研究历程及展望
Keywords: 省际边缘区,研究历程,展望,中国
Abstract:
省际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成为统筹发展的热点区域。在对1978年以来各个时期代表性的省际边缘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不同时期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我国省际边缘区的研究历程经历了问题导向型、理论导向型和功能导向型3个研究阶段,并对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了述评。结合当前省际边缘区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References
[1] | 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对晋陕豫交界地带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48-55.
|
[2] | 冷志明.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5-10.
|
[3] | 罗贞礼.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
[4] | 肖金成,高国力.中国空间结构调整新思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71-282.
|
[5] | 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46-54.
|
[6] | 邓正琦,李碧宏.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5-211.
|
[7] | 董锁成,李雪,石广义,等.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J].地理研究,2010,29(2):204-213.
|
[8] | 李青.必须重视开发边界区[J].中国经济问题,1991(4):52-55.
|
[9] | 潘竟虎,石培基,董晓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6):635-645.
|
[10] | 贾若祥,侯晓丽.山东省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30-34.
|
[11] | 梁双陆.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8(2):27-29.
|
[12] | 郭荣星.省际边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N维空间经济模型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4):38-43.
|
[13] | 舒庆.中国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7-30.
|
[14] | 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J].经济学,2007(4):1075-1096.
|
[15] | 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1-307.
|
[16] |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48-56.
|
[17] |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经济地理,2007,27(2):302-306.
|
[18] | 朱传耿,王振波,仇方道.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1):7-11.
|
[19] | 张秀刚.晋陕蒙接壤区蔬菜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1994,9(1):58-67.
|
[20] | 李志刚.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发展构想[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176-180.
|
[21] | 王礼茂.我国铝品需求与晋陕蒙接壤区铝工业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2):42-48.
|
[22] | 李志刚,张锦宗,薛丽芳.陕甘宁接壤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构想[J].地理研究,2002,21(3):287-294.
|
[23] | 王凯.我国省际边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2):13-16.
|
[24] | 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04,24(4):22-26.
|
[25] | 邱云美.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2):334-338.
|
[26] | 安树伟.行政区边缘经济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30.
|
[27] | 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09,28(2):451-463.
|
[28] | 陈钊.行政边界区域刍议[J].人文地理,1996,11(4):41-45.
|
[29] | 田官平.大力开拓湘鄂川黔边区市场 推动边区商品经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26-30.
|
[30] | 谢党生,郭志杰.试论民族地区边界贸易共同市场的建立问题[J].民族论坛,1989(4):45-48.
|
[31] | 何茂文.建立湘鄂赣边区协作圈的探讨[J].老区建设,1987(3):24-25.
|
[32] | 李军.浅论民族地区建立边界贸易新秩序的思想前提[J].民族论坛,1989(4):41-44.
|
[33] | 郭荣星.中国省级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6-9,27-34.
|
[34] | 周克瑜.论区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控[J].经济地理,2000,20(2):1-5.
|
[35] | 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4):45-49.
|
[36] |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5):1-4.
|
[37] | 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08(3):115-124.
|
[38] |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
[39] | 鲍丰彬,费利群.对创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理论模式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8(3):47-51.
|
[40] | 郭荣朝,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0-32.
|
[41] | 安树伟.“壶口悖论”:对黄河壶口瀑布开发方式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57-260.
|
[42] | 董艳梅,朱传耿.省际边界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7(12):62-67.
|
[43] | 金华山.省际边界地区市场问题探析[J].开发研究,1989(5):37-38.
|
[44] | 金明路.建立省际边界区共同市场初探[J].杭州大学学报,1993,23(2):47-51.
|
[45] | 胡超美,朱传耿,车冰清.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1):66-72.
|
[46] | 梁留科,吕可文,苗长虹,等.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61-66.
|
[47] | 李郇,徐现祥.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6,25(5):792-802.
|
[48] | 王义民,李文田.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15-20.
|
[49] | 张兵,金凤君,于良.基于区域化过程的边缘地区发展模式[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04-711.
|
[50] |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J].地理学报,2009,64(8):978-988.
|
[51] | 潘永,朱传耿.江苏省与其毗邻省市空间竞合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62-67.
|
[52] | 张震宇,王超,范青凤.河南省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3):61-63.
|
[53] | 张秀凤,朱海燕,张玲.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3):19-22.
|
[54] | 朱海燕,武友德.省际边界区域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111-1115.
|
[55] | 肖振西.边缘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模式探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0):110-114.
|
[56] | 冷志明,易夫.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怀化个案[J].人文地理,2008,23(3):74-79.
|
[57] | 尚正永,刘传明,白永平,等.省际边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183-187.
|
[58] |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81-108.
|
[59] |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0.
|
[60] | 宋彪.我国省际经济合作决策制度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4):107-113.
|
[61] | 冷志明.中国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7):63-64.
|
[62] | 王健,鲍静,刘小康.“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44-48.
|
[63] | 王开泳,肖玲.区域管治与粤港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前沿,2004(6):28-31.
|
[64] |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5):25-3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