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3(4):121-123.
|
[2] | Wong P P.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Relevance and Lessons for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1998,38(2):89-109.
|
[3] | 刘德云.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2):23-27.
|
[4] | 保继刚,朱竑,刘晓冰.珠海市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J].特区探索,1998(5):19-21.
|
[5] | 朱竑,戴光全.经济驱动型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东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2):41-46.
|
[6] | 彭华.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
|
[7] | 韩光辉.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J].地理研究,2003,22(3):337-342.
|
[8] | 刘家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19(3):52-54.
|
[9] | 钟勉.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与选择——兼论四川旅游发展战略[J].财经科学, 2002(1):90-93.
|
[10] | 钟韵.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1):60-65.
|
[11] | 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16(6):40-43.
|
[12] | 张薇,严梅.少数民族地区“世界遗产”旅游发展模式新探[J].经济管理,2004(1):93-96.
|
[13] | 付美蓉.体验经济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9):147-150.
|
[14] |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
[15] | 尹弘,张兵,张金玲.中国现代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浅析——基于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总结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122-126.
|
[16] | 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8(1):35-39.
|
[17] | Philip J Scddon, AbdulRahman Khoja.Saudi Arabian Tourism Patterns and Attitud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957-959.
|
[18] | 牟红,杨梅.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成因[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14(2):63-65.
|
[19] | 张辉.对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重新认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5,25(3):119-123.
|
[20] | 彭华,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9,19(1):111-115.
|
[21] | 司磊,沈久城,刘元强.试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体育文化导刊,2006(4):53-55.
|
[22] | 李菲,殿瑾,伍新木.博彩业外部性的区域分析[J].美中经济评论,2003(11):28-33.
|
[23] | 田志,朱海霞.我国彩票业政府管理体制面临变革[J].新东方,2007(4):23-26.
|
[24] | 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
[25] | 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2006)[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51-292.
|
[26] | 冯锦凯.解读中国游乐业[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
[27] | 朱跃东.温泉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
[28] | 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休闲吸引物[J].旅游学刊,2006,21(12):7-9.
|
[29] | Stephen Wynn Williams.旅游地理学[M].张凌云,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8.
|
[30] | 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