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2.
|
[2] | 欧阳海燕,马久成.从发展观演变的角度评中国的新发展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241-246.
|
[3] | 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0-421.
|
[4] |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5] | 费德里科·马约尔.不要等到明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9.
|
[6] | 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33.
|
[7] | 鲍宗豪.科学发展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29.
|
[8] | 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7.
|
[9] | 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7-89.
|
[10] | 杨开忠.区域发展研究的兴起与演变——兼谈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J].经济地理,1990,10(3):7-14.
|
[11] |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8.
|
[12] | Ekins P,MaxNeef M.Reallife Economics.Understanding Wealth Creation[M].London:Routledge, 1992.
|
[13] | 潘玉君,武友德, 邹平.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5-66.
|
[14] |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66.
|
[15] | 陆大道,樊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90-299.
|
[16] | 马仁锋,沈玉芳,王筱春,等.上海大都市协调发展的规划体制创新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 28(3):17-22.
|
[17] | 马仁锋,王筱春,张猛,等.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J].地理研究,2011, 30(7):1296-1308.
|
[18] | 王圣云,沈玉芳.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0-14.
|
[19] | 王圣云,沈玉芳.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899-905.
|
[20] | 王圣云.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0.
|
[21] |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 22-28.
|
[22] | 傅红春,张群.幸福的资源效率指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9-135.
|
[23] | 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2-25.
|
[24] |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4):296-305.
|
[25] | 樊杰.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387-396.
|
[26] |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
[27] | 杨万钟,沈玉芳.上海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4.
|
[28] |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 2007, 62(4):339-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