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Keywords: 土地利用,耕地变化,弹性力学,变形阶段,耕地占补平衡,弹塑性判别系数,中国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 2006,43(3):662-672.
[2]  时旭辉.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 1997,13(2):36-40.
[3]  赵华甫,张凤荣,许月卿,等.北京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保护[J].资源科学,2007,29(1):56-62.
[4]  刘卫东.耕地多功能保护问题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1):1-5.
[5]  Van Kooten G C.Land Resources Econom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Vancouver:UBC Press,1993.
[6]  Bromley D W.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Oxford: Blackwell,1995.
[7]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等.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4,59(2):274-282.
[8]  刘旭华,王劲峰,刘纪远,等.国家尺度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4):56-60.
[9]  郑海霞,童菊儿,徐扬.发达地区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实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75-78.
[10]  史娟,张凤荣,赵婷婷.1998—2006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08,30(8):1191-1198.
[11]  陈百明,周小萍.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J].资源科学,2004,26(5):38-45.
[12]  姚慧敏,张凤荣,鞠正山.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J].农业经济,2004,22(10):31-33.
[13]  李永乐,吴群.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阶段性特征研究——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33-39.
[14]  郑光伟,唐国滔,刘微微.城市化与耕地保护的相关研究——以湖南省岳阳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8):159-160.
[15]  赵华甫,张凤荣,姜广辉,等.基于农户调查的北京郊区耕地保护困境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28-33.
[16]  张凤荣,赵华甫,姜广辉.都市何妨驻农田——基本农田保护与城市空间规划的一点设想[J]. 中国土地,2005(6):13-14.
[17]  荀文会,刘友兆,李晓刚.耕地保护的营力系统分析[J].资源产业,2006,8(2):29-3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