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山地生态经济集群开发特征与路径分析
Keywords: 山地系统化,山地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山区发展
Abstract:
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集群开发,立足于经济地理学,汇集协同学理论、科学哲学、工程哲学、农业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思想,在界定其相关概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山地自然与山地文化的集成性特征、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了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技术路径,以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难题,实现山区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 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67.
|
[2] | 张荣祖.国际山地综合研究的进展[J].山地研究,1983,3(1):48-59.
|
[3] | 冯佺光.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29(1):23-28.
|
[4] | 陈国阶.2003中国山区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1.
|
[5] | 余大富.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结构及其变化趋势[J].山地研究,1996,14(2):122-128.
|
[6] | Robert E. Rhoades. Thinking Like A Mountain[J].ILEIA,1998,4(1):3-5.
|
[7] | 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17(2):179-182.
|
[8] | 冯佺光.渝东南区域山地经济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融合发展模式研究[C]//邓正琦.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8-124.
|
[9] | 冯佺光.山地化的民俗生态经济协同开发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 30(5):557-561.
|
[10] | 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新疆社会科学,2005(3):37-42.
|
[11] | 冯佺光.我国山地资源综合开发与山地经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6):696-701.
|
[12] | 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陵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242-246.
|
[13] | 蔡吉跃.农业产业集群助推现代农业的实践、效应与启示[J].经济地理,2008,28(5):837-840.
|
[14] | 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34-1138.
|
[15] | 刘长生,简玉峰,尹华光.整合旅游资源 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经济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7):109-111.
|
[16] | 安树伟,张素娥.“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4(7):24-26.
|
[17] | 黎鹏.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及其实践策略调整——以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证分析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187-191.
|
[18] | 胡柏,戴思锐,赖景生.忠县农业生产结构兼论区域经济格局[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4):79-9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