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
Keywords: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南京市
Abstract: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是评价土地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的依据之一,也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间的耦合模型和相应指标体系,利用1999—2009年的统计数据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2)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α一直处于19.16°~70.65°之间,即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几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居高不下,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References
[1] | 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23(1):68-73.
|
[2] | 谭永忠,吴次芳,叶智宣.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3):139-143.
|
[3] |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
[4] | 陈爽,刘云霞,彭立华.城市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5):2270-2278.
|
[5] | 贾宏俊,万荣荣,杨桂山,等.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4):69-75.
|
[6] | 赵宏林,陈东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关联耦合性分析——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74-177.
|
[7] | 朱连奇,许叔明,陈沛云.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3,22(4):432-437.
|
[8] | Surborg B. Advanced Services,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Hanoi[J].Cities,2006,23(4):239-249.
|
[9] | 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
[10] | 李边疆,王万茂.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1):142-148.
|
[11] |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641.
|
[12] | 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等.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34(2):230-236.
|
[13] |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
[14] | 范辉,冯德显,余国忠.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113-118.
|
[15] | 叶敏婷,王仰麟,彭健,等.深圳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J].资源科学,2008,30(3):401-408.
|
[16] | 彭健,蒋依依,李正国,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304-309.
|
[17] | 韩书成,濮励杰.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6):853-859.
|
[18] | 周飞,陈士银,吴明发,等.湛江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演化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89-92.
|
[19] | 王筱明.基于熵权法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96-98.
|
[20] | 倪九派,李萍,魏朝富,等.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202-20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