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地形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Keywords: 城市空间结构,地形,起伏度指数,分布比例指数,乌鲁木齐市
Abstract: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发为绿地或公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起伏度指数梯度上分布的整体变化反映出大地形特征仍然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框架。
References
[1] |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
[2] | 谢守红,宁越敏.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0):15-17.
|
[3] | 孙斌栋,潘鑫. 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J]. 城市问题, 2008(1):35-37.
|
[4] | 潘海啸.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J].城市规划汇刊,1999(4):18-24.
|
[5] | 喻红,曾辉,江子瀛,等.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 2001,21(1):64-69.
|
[6] | 叶嘉安.中国城市用地开发方式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C]//姚士谋.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38-47.
|
[7] | 王铮,邓悦,宁秀坤,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331-340.
|
[8] |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5-137.
|
[9] | 张京样,崔功豪.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J].人文地理,2000,15(2):15-18.
|
[10] | 石菘.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0-52.
|
[11] | 朱顺娟,陈群元,游胜景.城市空间扩展模型及对长沙市的模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64-68.
|
[12] | 谢香方.乌鲁木齐区域开发与整治[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63-74.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