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研究
Keywords: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互动度 ,黄河三角洲地区
Abstract: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滨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11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互动水平由一般互动发展型向中等互动发展型演进,但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在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即较高水平的县(区)相对集中分布,但县(区)之间互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References
[1] 刘玉,周艳兵,王国刚,等.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4):52-55.
[2] 李树奎,李同昇,周杜辉.区域社会经济与农业技术扩散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43-147.
[3] 延军平,徐小玲,刘晓琼.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4):96-101.
[4] 郝慧梅,任志远.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证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134-137.
[5] 孟丹丹,殷淑燕.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0-24.
[6] 尚勇.发展循环经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26-31.
[7] 张月锐,李香颖,李复恩.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27(6):37-42.
[8] 赵建新.试论区域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与测度方法[J].经济地理,1998,18(3):20-24.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2009-12-23)[2010-12-21].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09tz/W020091 223451151390182.pdf.
[10] Trista P,Tim G,Ken C.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A Dynamic Model of Tourism in Dominica[J].Ecological Modeling,2004,175:121-136.
[11] 刘婷婷,马忠玉,万年青,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与预测——以宁夏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62-66.
[1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广州环境科学,1996,11(1):12-15.
[13] 王淑强,董锁成,王新,等.定西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4):106-117.
[14] 杨育武,汤洁,麻素挺.脆弱生态环境指标库的建立及其定量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2,15(4):46-49.
[15] 张远,李芬,郑丙辉.海岸带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评价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53-56.
[16] 崔锋.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17] 黄一绥,邱健斌.厦门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115-119.
[18] 慈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型农业、工业的发展思路研究[J].生态经济,2012(2):115-119.
[19] 魏学文.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12(6):106-112.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