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与国土利用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Keywords: 国土规划,3D,经济空间,国土利用效益,3I,河南省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基于反映经济空间“3D”框架和反映国土利用效益的“3I”框架,对河南省市域经济空间、国土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经济—国土区划构想。结果表明:(1)河南省经济空间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并且经济距离是影响市域经济空间的主要因素;(2)河南省国土利用效益还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豫北地区规模效益明显,结构与集约效益不足;豫南地区结构效益明显,规模与集约效益不足;(3)市域经济空间与国土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还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同强同弱”的一致性。

References

[1]  欧向军,顾朝林.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91-799.
[2]  刘兆德,姚丽丽,虞孝感,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82-91.
[3]  吴康,韦玉春.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江苏区域发展均衡性的测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64-74.
[4]  Hector V Conroy,Gabriel Demmobynes.Density,Distance,and Divi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Analysis with a Unified Locallevel Economic Welfare Map[R].Washington:World Bank,2009.
[5]  Mark Roberts,Chorching Goh.Density,Distance and Division: The Case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China[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1(6): 1-16.
[6]  Oh J. Spatial Adaptation of the MSV Model,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and Korean Examples[J]. 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2012, 5(1): 33-45.
[7]  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6):743-748.
[8]  罗罡辉,吴次芳.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267-392.
[9]  毋晓蕾,韦东,陈常优.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9(1): 54-57.
[10]  蓝丁丁,韦素琼,陈志强.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2): 252-256.
[11]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  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13]  王书华,毛汉英.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 248-234.
[14]  赵淑芹,王殿茹.我国主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及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2):24-27.
[15]  Zhang X L,Wu Y Z,Shen L Y.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Land Use: A Study of Capital Citi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1,35(1): 141-149.
[16]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17]  顾朝林,C·科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5):385-393.
[18]  吕拉昌.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J].地理科学,2000,20(4):355-361.
[19]  甄峰,顾朝林,沈建法,等.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5):403-410.
[20]  张景秋,杨吾杨.中国临海地带空间结构演化及其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02,22(5):560-563.
[21]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2]  韩学文.湖南城市群林业建设对策研究[D].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
[23]  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24]  冉雄光.略论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J].国土经济,1996(4): 52-54.
[25]  王中亚,傅利平,陈卫东.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实证分析——以三大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95-99.
[26]  孟旭光,吕宾,安翠娟.应重视和加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 (2): 38-40.
[27]  王发曾.建立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理论和方法——以河南省城市体系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2):13-17.
[28]  张教平,朱友文,杨延哲.省级农村经济区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4):46-4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