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
Keywords: 区域空间结构,外向功能联系,对外服务能力,城市流,城市群
Abstract: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References
[1] | 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2] |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28-135.
|
[3] | 叶大年.地理与对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
[4] |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57(1):85-96.
|
[5] | 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地理学报,1999,54(4):299-308.
|
[6] |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7] |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
[8] | 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53-56.
|
[9] | 王士君,宋飏,冯章献,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31(3):287-294.
|
[10] | 李桢业,金银花.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城市流——基于长江干流30城市外向型服务业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6(3):28-33.
|
[11] | 陶修华,曹荣林,刘兆德. 基于城市流分析的城市联系强度探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河南科学, 2007,25(1):152-156.
|
[12] | 刘承良,李江敏,张红.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6):30-37.
|
[13] | 李平,佟连军,邓丽君.辽中南城市群内在功能联系及优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42-45.
|
[14] | 朱顺娟,郑伯红.基于城市流的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41-46.
|
[15] | 曾鹏,阙菲菲.川渝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J].经济地理,2010,30(5):742-750.
|
[16] | 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化解析——以山东半岛、中原、关中三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08,23(4):51-57.
|
[17] | 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 25(1):49-55.
|
[18]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
[19] | 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9,28(4):957-967.
|
[20] |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 2006,25(2):222-232.
|
[21] | 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7):18-2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