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创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09,29(1):19-25.
|
[2] | 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33(8):897-901.
|
[3] | 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32(5):1-6.
|
[4] | 樊杰,洪辉.现今中国区域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其经济地理阐释[J].经济地理,2012,32(1):1-6.
|
[5] |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Report 2001[R].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2.
|
[6] | United Nations Human Habitat.Urban Indicators Guideliners[R].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s,2004.
|
[7] |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
[8] | 陈鸿彬.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的若干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38-41.
|
[9] | 赵雪雁.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69-73.
|
[10] | 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22(7):15-19.
|
[11] | 常阿平.我国城市化质量现状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6):49-50.
|
[12] | 臧锐,张鹏,杨青山,等.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13,33(10):1231-1237.
|
[13] | 袁晓玲,王霄.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38-45.
|
[14] |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28(11):1508-1514.
|
[15] | 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7-12.
|
[16] | 王德利,方创琳,杨青山,等.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4):1-9.
|
[17] | 李明秋,朗学彬.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中国软科学,2010(6):182-186.
|
[18] | 王德利,赵弘,孙莉,等.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J].城市问题,2011(12):16-22.
|
[19] | 徐素,于涛,巫强.区域视角下中国县级市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1):53-58.
|
[20] |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30(11):1931-1946.
|
[21] | 郝华勇.山西省市域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J].理论探索,2011(6):78-81.
|
[22] | 朱洪祥,雷刚,吴先华,等.基于预警指标体系的城镇化质量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7-12.
|
[23] |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化质量研究——浅谈高城市化率背后的质量危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119-125.
|
[24] |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7):50-55.
|
[25] | 欧向军,甄峰,叶磊,等.江苏省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J].人文地理,2012,27(5):76-82.
|
[26] | 刘静玉,孙方,杨新新,等.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3):271-278.
|
[27] | 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6):11-18.
|
[28] | 宋宇宁,韩增林.东北老工业地区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关系的空间格局——以辽宁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40-45.
|
[29] | 何文举.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湖南省城市化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49-53. 浏览
|
[30] | 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等.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32.
|
[31] | 王新越,宋飏,宋斐红,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9):1069-1076.
|
[32] | 汪丽,李九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北省会城市化质量评价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4,34(12):55-61.
|
[33] | 贾琦,运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8-12.
|
[34] | 杨璐璐.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68-75.
|
[35] | 陈明.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J].规划师,2012,28(7):5-10.
|
[36] |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EB/OL].(2011-10-07)[2013-01-20].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
[37] | 卢展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1-10-26)[2013-01-20].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4/18/t20120418_23253257.shtml.
|
[38] |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1977.
|
[39] |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462-1467.
|
[40] | 吴旭晓.中原崛起视域下河南省城市化效率的动态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5):33-38.
|
[41] |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6-16.
|
[42] | 朱艳硕,代合治,谢菲菲.济南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关系评价与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70-73. 浏览
|
[43] | 梁振民,陈才,刘继生,等.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8):926-934.
|
[44] |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
[45] |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
[46] | 陈楠,林宗坚,王钦敏.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