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西藏中部若干地层问题讨论
, PP. 695-698
Keywords: 西藏中部郎山组(赛诺曼期)竞柱山组(坎潘期)丁青组(中―上新世)问题讨论
Abstract:
野外考察和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阿尔布―赛诺曼期,在西藏中部沉积了由海相灰岩组成的郎山组;白垩纪坎潘期,在班戈一带出现由磨拉石建造组成的竞柱山组;新近纪中―上新世,西藏中部沉积了湖相的丁青组。因此,前人关于该区一些地层归属的厘定值得商榷。
References
[1] | 马孝达.西藏中部的海相白垩系[J].地层学杂志,1981,5(2):133~138
|
[2] | 郝诒纯,苏德英,余静贤,等.中国地层典@白垩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59.
|
[3] | 章炳高,孙东立,杨胜秋,等关于藏北班戈、申扎地区白垩系的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1981,5(4):313~315.
|
[4] | 李祥辉,王成善,伊海生,等.西藏中白垩世和始新世岩相古地理[J].中国区域地质,2001,20(1):82~89
|
[5] | 西藏区调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100万日喀则幅、亚东幅[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
[6] | 西藏区调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100万日土幅[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
[7] | 西藏区调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100万改则幅[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
[8] | 西藏区调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100万拉萨幅[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
[9] | 韩湘涛,伦珠加措,李才.藏北湖区班戈一带海相白垩系的划分[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94~211
|
[10] | 韩同林.西藏东北部的中生界及层序讨论[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21~46
|
[11] | 王乃文.中国白垩纪特提斯地层学问题[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48~180
|
[12] | 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编写组.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第三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558~559
|
[13] | 马孝达,徐正余,吴兆龙.西藏伦坡拉盆地的"迪欧组"以废除为宜[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2(1):75~79.
|
[14] | 郑家坚,何希贤,刘淑文,等中国地层典@第三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37
|
[15] | 夏金宝.藏北班戈县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生界[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43~254
|
[16] | 王开发,杨焦文,李哲,等.根据孢粉组合推论西藏伦坡拉盆地第三纪地层时代及其古地理[J].地质科学,1975,(4):366~374
|
[17] | 马孝达.西藏中部奇林湖北岸的岩溶地貌[J].地质论评,1981,27(3):274~276.
|
[18] | 韩同林.西藏东北部的新生界及其层序讨论[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255~266.
|
[19] | 吴一民.西藏的第三系[A].见:青藏高原地质文集(3)[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224~232.
|
[20] | 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J].中国科学,1979,(6):608~616
|
[21] | 魏明建,王成善,万晓樵.第三纪青藏高原高程与古植被变迁 [J].现代地质,1998,12(3):318-32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