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通报  2004 

云南首次发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化石

, PP. 1005-1011

Keywords: 侏罗系,云南马门溪龙,云南禄丰川街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侏罗纪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重要的产煤期,然而此时云南、四川中-南部没有煤系出现,反而发育了一套独特的"红色岩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繁盛着蜥脚亚目等形形色色的恐龙,与中国北部、东部地区的恐龙类群有明显的差异.马门溪龙在中国主要发现于四川,最近在云南侏罗纪"红层"中发现云南马门溪龙(新种)尚属首次,再次证实禄丰一带存在上侏罗统.该化石产于禄丰川街盆地老长箐-大尖峰剖面,在其下部地层中还分别产出代表中侏罗世的川街龙和早侏罗世的禄丰龙化石.能在同一完整地层剖面上见到不同时段早、中、晚侏罗世3套恐龙动物群,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References

[1]  孙艾玲,崔贵海,李雨和,等.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组成及初步分析[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85,23:1~12.
[2]  李奎.中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1):53-60.
[3]  赵喜进.中国侏罗纪的爬行动物群[A].中国的侏罗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286~291.
[4]  董枝明.中国的恐龙动物群及其层位[J].地层学杂志,1980,4(4):256~263.
[5]  叶祥奎.蛇颈龟化石在上禄丰群的发现及其意义[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11(2):160~163.
[6]  庞其清,方晓思,卢立伍,等.云南川街晚侏罗世介形虫的发现及其意义[A].见: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233~236.
[7]  刘俊英,方晓思,卢立伍.云南禄丰地区首次发现晚侏罗世轮藻化石组合[J].地质通报,2002,(2):92~94.
[8]  杨钟健,赵喜进.合川马门溪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8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9]  盛莘夫,常隆庆,蔡绍英,等.川滇中生代红层与煤系的时代和列比[J].地质学报,1962,42(1):31~56.
[10]  云南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云南分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4.
[1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省地质局,云南省冶金局地质勘探公司.云南中生代红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12]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53),云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3]  方晓思,庞其清,卢立伍,等.云南禄丰地区下、中、上侏罗统的划分[A].见: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208~214.
[14]  庞其清,方晓思,卢立伍,等.云南川街晚侏罗世介形虫的发现及其意义[A].见: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233~236.
[15]  庞其清,方晓思,张子雄,等.滇中鱼坝村组的建立及陆相侏罗系底界 .地质论评,2002,48(1):1~8.
[16]  程政武,李佩贤,庞其清,等.云南中部侏罗系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通报,2004,23(2):154~159.
[17]  赵喜进.我国的大恐龙-合川马门溪龙[J].生物学通报,1965,(4):36~37.
[18]  何信禄.马门溪龙(蜥脚类恐龙)的新发现[A].见: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9]  何信禄.四川脊椎动物化石[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0]  李奎,蔡开基.马门溪龙属(Mamenchisaurus)的分类位置及演化纠.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24(2):102~107.
[21]  欧阳辉,叶勇.杨氏马门溪龙[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2]  胡承志,程政武,庞其清,等.巨型山东龙[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
[23]  Hedberg H D.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S]. John Wiley,New York, London,1976.12~29.
[24]  Weishampel D B, Dodson P, Osmolska H. The Dinosauri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25]  庞其清,程政武.山西天镇晚白垩世蜥脚类恐龙一新科纠.地质学报,2000,74(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