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 PP. 300-307
Keywords: 地文期 ,侵蚀循环 ,准平原 ,河流均衡剖面
Abstract: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观。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References
[1] 北京地质学院.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182-196.
[2] Willis B, Blackweller E, Sargent R H. Research in China[M].Washingtun D C: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1907:236-264.
[3] 格拉西莫夫.论W.M.台维斯在近代地貌学发展中的作用[C].任美锷编译.台维斯地貌学论文选[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69-176.
[4] 李容余 邱维理.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25(6):676-685.
[5] Strabler A N, Strahler A H. Introducing Physical Geography (2nd Edi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9 : 270-274.
[6] 吴忱 马永红 张秀清.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M].石家庄: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任美锷.台维斯地貌学论文选[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168.
[8] K K 马尔科夫.地貌学基本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7.128-166.
[9] H C Tan, C Y Lee. Geology of Omeishan, Szechuan[J]. Geol.Surv. China Bull., 1933,20:46-50.
[10] 程裕淇.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449.
[11]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63.
[12] 汪品先.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0(1):4-6.
[13] 巴尔博.中国中部之地文期[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4,13(3):455-467.
[14] G B Barbour. Physigraphyic history of the Yangtze[J]. Geol. Mem. Ser.A,1935,(14) : 1-112.
[15] 杨怀仁.贵州中部之地形发育[J].地理学报,1944,11:6-12.
[16] Guo Z T, et al.Onset of Asian desertification by 22 Myr ago inferred from loess deposition in China[J].Nature 2002,416:159-163.
[17] Qingzhen Hao, Zhentang Guo.Magnetostratigraphy of a Late Miocene-Plilcene loess-soil sequences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in China[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4,31 (9):doi: 09210.01029/02003GL019392.
[18] 李春昱 刘仰文 朱宝清 等.秦岭及祁连山构造发展史[C].国家地质总局书刊编辑室.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C].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174-187.
[19] 张国伟 孟庆任.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
[20] 张国伟 程顺有 郭安林 董云鹏 赖绍聪 姚安平.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J].地质通报,2004,23(9-10):846-853.
[21] 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48-68.
[22] 邓起东 程绍平.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J].地质力学学报,:.
[23] 张岳桥 马寅生 杨农 张会平 施炜.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J].地球学报,2005,26(1):1-8.
[24] 田勤俭 丁国瑜.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早期断裂活动的新生性变化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6,26(1):32-39.
[25] 喻学惠 赵志丹 莫宣学 等.甘肃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的^40Ar/^39Ar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5,50(23):2638-264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