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油气化探的近期进展和发展方向
, PP. 1614-1619
Keywords: 油气化探,进展,发展方向
Abstract:
近10多年来,中国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油气化探异常类型及成因机理研究,进行了烃类垂向微渗漏模拟试验,提出了“气相压驱裂隙渗透”理论;在酸解烃、蚀变碳酸盐、荧光、紫外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热释烃、高效液相色谱芳烃、物理吸附气、微生物专性烃菌等新方法;进行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水合物、无机成因气的油气化探应用研究;开展了复杂地表区如沙漠、戈壁、黄土塬、山区等化探技术方法的研究;进行了雪样地球化学方法试验;海上化探蓬勃发展,尤其在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和台湾海峡开展了大量油气化探工作;研发了新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评价技术,如决策分析、分形几何、人工神经网络等得到应用,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油气化探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References
[1] | 彭希龄,盛志伟.准噶尔盆地东部烃类微渗漏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
[2] | 吴传芝,吴学明,姚俊梅,等.AAPG Hedbeg研讨会论文摘要集(1994年)[J].油气化探,1995,(2).
|
[3] | 汤玉平,刘运黎.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J].石油实验地质,2002,(5):431-436.
|
[4] | 贾国相.地表油气化探的影响因素及消除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4,28(3):218-221.
|
[5] | 汤玉平,王国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2008,(5):465-469.
|
[6] | 李广之,程同锦,汤玉平,等.物理吸附气的油气指示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5):484-488.
|
[7] | 冯晓双,李贵友.热释烃技术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1):91-94.
|
[8] | 王周秀,徐成法,姚秀斌.化探热释烃方法机理及影响因素[J].物探与化探,2003,27(1):63-68.
|
[9] | 胡斌,袁子艳,邓天龙.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芳烃时检测波长的选择[J].化学分析计量,2006,15(3):53-54.
|
[10] | 宋继梅,唐碧莲.原油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1):115-118.
|
[11] | 邓平,王国建.超临界流体萃取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6):627-634.
|
[12] | 宋继梅,李武,胡斌.油气化探中芳烃油气性的辨识[J].物探与化探,2006,30(1):45-47.
|
[13] | 汤玉平,宁丽荣,蒋涛,等.积雪油气化探方法试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9,31(3):287-291.
|
[14] | 吴传芝.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及其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2):82-87.
|
[15] | 梅博文,袁志华.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巾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2):156-161.
|
[16] | 袁志华,梅博文,佘跃惠,等.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天然气微生物勘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2):162-165.
|
[17] | 袁志华,梅博文,佘跃惠,等.石油微生物勘探技术在西柳地区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2,23(6):29-31.
|
[18] | 邓平,王国建,刘运黎.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3,23(1):18-21.
|
[19] | 王冰冰,李治平.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的应用历史及前景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4):24-28.
|
[20] | 牛滨华,孙春岩.勘查地球化学方法适用于勘查天然气水合物的依据[J].现代地质,2005,(1):61-66
|
[21] | 孙春岩,牛滨华.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及成藏模式研究[J].地学前缘,2005,(1):243-251
|
[22] | 李志明,宋喜林,张长江.游离烃技术在沙漠覆盖区构造含油气评价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2,(5):344-346.
|
[23] | 夏响华,王国建,任春.内蒙古沙漠覆盖区油气化探应用实例[J].天然气工业,2008,(8):25-27
|
[24] | 陈浙春,汤玉平.戈壁区油气化探方法有效指标参数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5):532-536.
|
[25] | 孙长青,荣发准,陈昕华,等.油气化探技术在黄土覆盖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安徽地质,2001,11(3):220-224.
|
[26] | 吴传芝,程同锦,朱怀平,等.海洋油气化探研究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2006,18(1):22-27.
|
[27] | 段新胜,鄢泰宁,陈劲,等.发展我国海底取样技术的几点设想[J].地质与勘探,2003,39(2):69-73.
|
[28] | 张建培,王飞.海洋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以东海某研究区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1997,19(4):332-336.
|
[29] | 孙春岩,王维熙,牛滨华,等.气态烃快速探测系统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2003,39(6):49-52.
|
[30] | 王维熙,孙春岩,杨慧,等.海洋油气勘探中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的研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29(2):163-168.
|
[31] | 孙春岩,肖桂义,牛滨华,等.芳香族分子示踪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的开发和应用[J].地学前缘,2004,11(4):601-607.
|
[32] | 贺行良,夏宁,刘昌岭.海上油气化探沉积物样品测试技术[J].物探与化探,2008,32(4):404-407.
|
[33] | 李双林,董贺平,赵青芳.我国海洋油气地球化学探测形势与展望[J].海洋地质动态,2007,23(11):42-47.
|
[34] | 李双林,赵青芳,肖菲.高分子量烃在海洋油气地球化学探测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7,23(11):35-41.
|
[35] | 傅剑华,艾星涛,刘海生,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海水和沉积物中的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33(12):1753-1756.
|
[36] | 初晓璐,杨作升.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7.
|
[37] | 汤玉平,任春,李沙园,等.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及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22(4):295-301.
|
[38] | 汤玉平,丁相玉,吴向华,等.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参数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6(3):1-4.
|
[39] | 陈守余,周梅春.BP人工神经网络油气圈闭评价[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8,20(3):231-234.
|
[40] | 汤玉平,赵跃伟,刘运黎.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26(1):43-46.
|
[41] | 李谷祺,杨作升,刘展,等.基于GIS数据仓库的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可视化处理[J].海洋科学,2007,31(2):13-1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