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国油气化探50年
, PP. 1572-1604
Keywords: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发展历程,评述
Abstract:
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References
[1] | 吴传璧,邱郁文,陈玉明,等.油气化探发展脉络与思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2] | 邱郁文.苏联石油和天然气化探再次兴起[J].地质科技动态,1979,(14).
|
[3] | 朱炳球.油气化探的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87-93.
|
[4] | 姜洪训,等.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多参数直接推测油气理论方法与效果[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
[5] | 贾国相,陈远荣,姚锦琪.我国特殊景观区油气综合化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
[6] | 崔秀荣.吸附烃的油气地球化学意义[J].油气化探,1987,(总5).
|
[7] | 钱铭云.现代沉积物中酸解烃气的分布[J].油气化探,1988,(总7):63-70.
|
[8] | 龚维琪.应用地层微量烃气分布域评价石油层[J].油气化探,1988,(总5).
|
[9] | 章复康,曹建平.石油、天然气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探原理和方法[J].油气化探,1988,(总6).
|
[10] | 陈炜.微量甲烷的δ~(13)℃_1值测定及其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87,(总5).
|
[11] | 汤玉平,等.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及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4).
|
[12] | 朱炳球,李善芳,张立生,等.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史料汇编,二十世纪中国化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
[13] | 李广之,岳向阳.浅析酸解烃机理[J].油气化探,1999,6(3):17-19.
|
[14] | 许卫东.东营凹陷南坡近地表化探研究[J].物探与化探,1993,(2).
|
[15] | 索孝东.多参数快速反应油气化探的应用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5,30(增刊1).
|
[16] | 李生郁,等.勘查油气田化探新方法--土壤相态烃测量法[J].物探与化探,1993,(6).
|
[17] | 陈汉宗,等.南海北部含油气构造上方化探异常研究[J].热带海洋,1997,(3).
|
[18] | 岳洪礼.新疆塔东北沙雅地区油气化探特征探讨[J].油气化探,1987,(总5):127-133.
|
[19] | 叶炳余.扬子地区碳酸盐岩系酸解气态烃特征及其对生油岩评价问题的探讨[J].油气化探,1987,(总5):121-126.
|
[20] | 李维显.东海油气表层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的探讨[J].物探与化探,1993,(2).
|
[21] | 刘鸿麟.南黄海浅海区地球化学面积测量成果[J].油气化探,1993,(总14):40-46.
|
[22] | 张建培,等.海洋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以东海某研究区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1997,(4).
|
[23] | 程同锦.油气化探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问题与对策[J].油气化探,1997,4(3):6-11.
|
[24] | 陈炜.酸解烃赋存状态的探讨[J].油气化探,1997,4(2):68.
|
[25] | 李广之.酸解烃的干扰因素及消除或抑制方法[J].油气化探,2001,8(2):23-30.
|
[26] | 伍大俊,程桂,宋子合.分子荧光光谱测试方法及其在油气地化调查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88,(总5):83-85.
|
[27] | 何文琪.三维荧光与油气化探[J].物探与化探,1994,(6).
|
[28] | 胡斌,等.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及其油气化探意义[J].油气化探,1997,(29).
|
[29] | 伍大俊.紫外吸收光谱导数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探讨[C]//油气化探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88-191.
|
[30] | 李春荣.三维荧光技术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试验效果[J].油气化探,1994,1(1):35-38.
|
[31] | 李本超,李明,雷剑泉,等.荧光法在油气化探中的有效应用[J].油气化探,1997,4(2):39.
|
[32] | 庸民安,唐军,孙宝玲.三维荧光法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效果[J].油气化探,1997,4(2):38.
|
[33] | 唐军,徐德红,王风国.三维荧光技术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7,4(2):39.
|
[34] | 刘鸿麟,南黄海浅海区地球化学面积测量成果[J].油气化探,1993,(总14):40-46.
|
[35] | 张建培,王飞.海洋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方法综述[J].油气化探,1997,4(2):62.
|
[36] | 陈汉宗,周蒂.南海北部油气化探异常评价与研究[J].油气化探,1997,4(2):63.
|
[37] | 王飞,张建培,庄燕.三维荧光和吸附丝法在东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7,4(2):66.
|
[38] | 刘宝明.我国东海、南海油气化探的勘查状况分析[J].油气化探,1997,4(2):61.
|
[39] | 陈浙春.钻井岩屑荧光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的初步探讨[J].油气化探,1994,1(4):33-38.
|
[40] | 陈银节.老井储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油气化探,1997,4(2):59.
|
[41] | 程同锦.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油气化探,1999,6(4):1-7.
|
[42] | 缪九军.钻井岩屑(心)物上气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7,4(2):59.
|
[43] | 赵新华.吸附丝热释法及其油气化探效果[J].油气化探,1997,4(2):36.
|
[44] | 潘庆斌.吸附丝法井中化探技术研究[J].油气化探,1994,1(3):33-37.
|
[45] | 王国建,陈浙春,汤玉平.井中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以巴楚隆起某探井为例[J].油气化探,1999,6(3):1-7.
|
[46] | 程同锦.井中化探--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应用技术的新进展[J].油气化探,1996,3(2):1-5.
|
[47] | 魏巍.油气化探技术在老井复查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7,4(2):60.
|
[48] | 黄建军.AC分析法在松辽某地的应用[J].油气化探,1987,(总5):134-136.
|
[49] | 李生郁.测定土壤热释碳酸盐(AC)的高效装置[J].物探与化探,1987,(6).
|
[50] | 虞泽民,等.应用于石油化探的36道AC分析装置[J].物探与化探,1989,(4).
|
[51] | 伍思杭.新研制可控高精度AC自动分析仪及其应用[C]//油气化探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92-196.
|
[52] | 王德荣,郭丽萍.△C分析结果定量误差研究[J].油气化探,1994,1(3):57-61.
|
[53] | 盲文伯,王连岱,迟海江,等.松辽盆地北部近地表地球化学场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C]//油气化探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6-39.
|
[54] | 徐丰孚,李生郁,郑康乐.热释二氧化碳测量法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C]//第四届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2-176.
|
[55] | 梁天恩,段思宏,赵景华.蚀变碳酸盐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油气化探,1994,1(2):43-45.
|
[56] | 申歧祥,王先彬.△C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油气化探,1994,1(4):59-62.
|
[57] | 吴发金.初探CO_2对近地表油气化探的干扰[J].油气化探,1994,1(4):63-68.
|
[58] | 彭希龄,吴德廉,张耀荣,等.准东油气化探生产试验及存在问题[J].油气化探,1994,1(1):15-23.
|
[59] | 丁相玉.一种值得推广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微生物法[J].油气化探,1997,4(2):52.
|
[60] | 陈力,陈代军,曾小英.微生物法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与地位[J].油气化探,1997,4(2):52.
|
[61] | 张建培,等.微生物油气勘查技术及其在东海的应用效果[J].石油实验地质,1997,(3).
|
[62] | 刘宝明.我国东海、南海油气化探的勘查状况分析[J].油气化探,1997,4(2):61.
|
[63] | 伍宗华.某些非背斜圈闭型油藏上方的异常特征[J].物探与化探,1986,(4).
|
[64] | 孙忠军.安达-绥化地区碘与油的关系[J].物探与化探,1995,(1).
|
[65] | 张宗元.碘指标的油气指示意义及应用[J].油气化探,1998,5(1):31-34.
|
[66] | 赵新华.土壤中卤索离子(Cl~-、Br~-、I~-)--油气化探的重要指标[J].油气化探,1997,4(2):36.
|
[67] | 章复康,曹建平.石油、天然气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探原理和方法[J].油气化探,1988,(总6):47-54.
|
[68] | 陈炜.微量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制样系统的关键及其解决[J].油气化探,1988,(总6):100-103.
|
[69] | 张金来.甲烷稳定碳同位索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8,(2).
|
[70] | 杜建国,等.三水盆地气态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3).
|
[71] | 吴士清,蒙绍兴,陆富根,等.杭州湾长河凹陷土壤油气化探酸解烃的特征及找油意义[J].油气化探,1994,1(2):33-39.
|
[72] | 彭希龄,盛志纬.必须重视开展油气化探反映机制的研究[J].油气化探,1995,2(4):1-7.
|
[73] | 任春.实验室全面质量微机管理系统[J].油气化探,1997,4(2):74.
|
[74] | 毛道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数据库[J].油气化探,1988,(总6).
|
[75] | W Duchscherer Jr.油气藏的化探方法[J].国外地质科技,1981(5):111-119.
|
[76] | 刘崇禧,赵克斌,余刘应,等.中国油气化探40年[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39-41.
|
[77] | 杨育斌.我国油气化探事业的回顾与展望[J].油气化探,1987,(总5).
|
[78] | 吕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79] | 阮天健,费琪.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
[80] | 刘崇禧,徐世荣.油气化探方法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
[81] | 杨育斌,张金来,吴学明,等.油气地球化学勘查[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
[82] | 关士聪.总结经验拓展新路开创油气化探新时代[J].油气化探,1993,(总14):1-6.
|
[83] | 刘光鼎.第四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总结报告[J].油气化探,1997,4(3):1-5.
|
[84] | 程志纯.石油勘探中油气化探的应用与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3).
|
[85] | 龚维琪.论油气微渗逸及油气化探技术系统[J].油气化探,1987,(总2).
|
[86] | 张金来.油气化探异常效应成因类型模式及其勘探意义[J].油气化探,1987,(总2).
|
[87] | 程同锦,王者顺,吴学明,等.烃类运移的近地表显示与地球化学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
[88] | 彭希龄,等.准噶尔盆地东部烃类微渗漏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
[89] | 程同锦.井下油气化探方法及其应用[J].油气化探,1993,(总14).
|
[90] | 朱怀平.轻烃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塔北某井为例[J].油气化探,1994,(总17).
|
[91] | 唐洪三,廖永胜,韩鹏云.等.垂直化探的方法和应用[J].油气化探,1994,1(4):19-27.
|
[92] | 李广之,陈昕华.物理吸附轻烃录井法[J].油气化探,1998,5(4):25-34.
|
[93] | 蒋涛.探讨硫化氢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7,(总31).
|
[94] | 周才兴.一种油气化探新方法--吸附丝简介及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0,(5).
|
[95] | 王锡福,张金来.鄂尔多斯盆地土壤吸附丝测量方法研究[J].油气化探,1996,3(3):1-12.
|
[96] | 陈炜.吸附丝富集化探样品中烃类的色谱-质谱检测[J].分析化学,1995,(4).
|
[97] | 冯建跃,侯镜德,张逢玉,等.吸附丝法井中化探研究[J].油气化探,1994,1(4):39-42.
|
[98] | 潘庆斌.吸附丝法井中化探技术研究[J].油气化探,1994,1(3):33-37.
|
[99] | 宋继梅.吸附丝色谱-质谱法及其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94,1(3):27-32.
|
[100] | 刘崇禧,等.油气化探经验与教训[J].油气勘探与开发,2001,(2).
|
[101] | 吴学明.浅层酸解烃地球化学方法在塔东北地区的应用效果[M]//《中国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地质研究》第三辑.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
[102] | 李鹤庆.东明凹陷土壤吸附烃的石油化探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1,(6).
|
[103] | 黎存林.新疆某地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远景评价[J].油气化探,1994,1(2):29-32.
|
[104] | 吴士清,等.杭州湾长河凹陷土壤油气化探酸解烃的特征及找油意义[J].油气化探,1994,1(2):33-39.
|
[105] | 王国建,陈浙春,张宗元,等.井中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预测和评价碳酸盐岩储层研究[J].油气化探,2001,8(4):7-11.
|
[106] | 伍大俊.累积光谱在油气化探中应用初探[J].油气化探,1994,1(1):29-34.
|
[107] | 姜乃煌.试论用甾烷、萜烷参数进行石油地球化学勘探的可能性[J].油气化探,1988,(总7):101-103.
|
[108] | 王廷栋,等.生物标志物在凝析气藏天然运移和气源对比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1990,(1).
|
[109] | 张金来.水化学中的rCl/rSO_4比值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J].地质论评,1964,24(2).
|
[110] | 刘崇禧,孙世雄.水文地球化学找油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
[111] | 张金来.键参数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87,(总5):8-14.
|
[112] | 陈力.D函数规律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8,(2).
|
[113] | 王仲侯.油气勘探钻井中的水化学变化[J].油气化探,1988,(总7):44-47.
|
[114] | 朱岳年.辽河盆地欢双地区下第三系油田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研究[J].油气化探,1993,(总15):61-66.
|
[115] | 王仲侯,等.克拉玛依油区高矿化度重碳酸钠型水的发现与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8,(1).
|
[116] | 丁相玉.我国东部油气聚集区油田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油气化探,2001,8(3):13-16.
|
[117] | 刘崇禧.油气矿床的水文地球化学普查[J].物探与化探,1983,(2).
|
[118] | 刘崇禧.地下水中可溶气态烃的石油化探效果[J].物探与化探,1985,(2).
|
[119] | 张金来.某区水化学油气化探[J].物探与化探,1986,(2).
|
[120] | 刘崇禧.地下水中有机物质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油气化探,1988,(总6):55-61.
|
[121] | 伍大俊.紫外吸收光谱与分子荧光光谱在松辽南部梨树凹陷浅层水体油气化探中的研究[J].油气化探,1987,(总5):117-120.
|
[122] | 黄福堂.松辽盆地地层水中可溶烃类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J].石油学报,1988,(2).
|
[123] | 高洪发.水化学找油的试验研究[J].油气化探,1988,(总6):67-71.
|
[124] | 郑用华,朱水安.河南泌阳、南阳凹陷油气地球化学异常的勘查实践[J].油气化探,1988,(总6):8-16.
|
[125] | 林九皓,等.潜江凹陷油田水有机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88,(3).
|
[126] | 赵保忠.廊固凹陷水地球化学找油气试验研究[J].油气化探,1993,(总14):29-32.
|
[127] | 任发琛,宋振修.山东临邑凹陷南斜坡水化学找油试验研究[J].油气化探,1997,4(2):41.
|
[128] | 程军,等.我国海域油气化探的基本特点[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1).
|
[129] | 涂修元.天然气和表土中汞蒸气含量及分布特征[J].地球化学,1992,(3).
|
[130] | 吴学明.浅谈用汞指标普查石油与天然气[J].油气化探,1988,(总5):67-70.
|
[131] | 吴学明,涂修元.汞在天然气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油气化探,1988,(总6):88-92.
|
[132] | 伍思杭.热释汞(250℃)的油气化探机理探讨及其测试条件[J].油气化探,1994,1(1):39-41.
|
[133] | 姚秀斌.试论油气化探指标热释汞[J].油气化探,1998,5(3):14-18.
|
[134] | 朱炳球,等.油气勘查中非常规综合物化探方法的优化组合及其成效[J].物探与化探,1996,(4).
|
[135] | 张述华.使用XG-3和XG-4型测汞仪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物探与化探,1989,(3).
|
[136] | 郑康乐,卫敬生.壤气汞量测量的廉价捕汞管[J].物探与化探,1988,12(1):33-43.
|
[137] | 陈福安,苍选林,张大千.用石油包体资料解释佳县-紫金山区的化探异常[J].油气化探,1994,1(2):58-64.
|
[138] | 邱绳德,苏江玉.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综合物化探直接找油应用效果分析[J].油气化探,1993,(总14):7-13.
|
[139] | 李鹤庆.氦气测量在塔里木东北找油中的地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0,(2).
|
[140] | 邓树立.氦气测量及其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
|
[141] | 朱铭,等.土壤气中He、Ar组分在金家地区油气化探中应用研究[J].地质科学,1995,(3).
|
[142] | 廖永胜,曾辛英,唐洪三,等.稀有气体和轻烃在油气化探及气藏研究中的应用[C]//油气化探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144-152.
|
[143] | 李生郁,等.硫化氧.相态烃和自然电位法综合测量勘查油气田方法[J].物探与化探,1995,(3).
|
[144] | 伍宗华.壤中气CO_2现场测定方法的初步探讨[J].物探与化探,1988,(1).
|
[145] | 贾文懿,等.半导体石油地面辐射仪[J].原子能,1966,(2).
|
[146] | 蔡振东.高精度大比例尺(1:5万)航空物探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9,(6).
|
[147] | 冯秀轩,等.一种航空γ能谱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2,(2).
|
[148] | 徐东宸,等.我国东部地区航空γ能谱测量油气普查工作及生产试验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3,(2).
|
[149] | 葛军伟,等.放射性方法在我国寻找油气藏中的应用和进展[J].物探与化探,1992,(4).
|
[150] | 蒋永一,等.核技术探测油气田机理[J].铀矿地质,1988,(1).
|
[151] | 吴德云,张国防.物化探多参数直接找油气勘探效果分析及相互配置[J].油气化探,1994,1(2):65-69.
|
[152] | 王洁.放射性测量在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技术,1987,(4).
|
[153] | 王载明,等.石油普查中放射性同位素222R.n测量及其效果[J].物探与化探,1987,(5).
|
[154] | 姜洪训,等.放射性测氡法直接探测油气藏及我国西部油气探区实例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1991,(4).
|
[155] | 王耀辉.新疆某区综合油气化探效果[J].油气化探,1994,1(3):22-26.
|
[156] | 高洪发.放射性测氡法找油效果分析[J].油气化探,1997,4(2):45-46.
|
[157] | 叶树林.~(218)Po法在油气田探测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
|
[158] | 朱炳球,等.浅海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前景[J].物探与化探,1996,(3).
|
[159] | 金镇龙,迟海江.热释光法确定油气藏空间位置研究[J].油气化探,1997,4(2):45.
|
[160] | 李锡平.松辽盆地北部Sr、Ba异常与油田关系[J].世界地质,1990,(3).
|
[161] | 祁士华.元城油田地表无机地球化学勘查研究[C]//油气化探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
[162] | 林玉祥,任拥军.油气地面化探数据库简介[J].油气化探,1997,4(2).
|
[163] | 刘崇槽.本世纪初我国油气化探的发展方向[J].油气化探,2001,8(2):7-18.
|
[164] | 吴传璧,邱郁文,徐年生,等.国外油气化探的进展和现状.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1982.
|
[165] | 张义纲,等.识别天然气的碳同位素方法.见:有机地球化学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1987.
|
[166] | 合肥石油化探研究所.油气化探发展史(总结材料).2004.
|
[167] | 李维显,刘峻,吴伟力,等.表层沉积物Fe~(2+)/Fe~(3+)比值可作为海洋油气化探的一个指标.见:第四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中围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1990,
|
[168] | 贾文懿.静电α.卡法在地质工作中的初步应用.全国地球物理学术会议.1983.天津.
|
[169] | 本文原为《二十世纪中国化探》一书而作,特转载于此,略有调整."历史回顾"一节所述事实资料,除依文献注明者外,皆据《二十世纪中国化探》之"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史料汇编"(地质出版社,200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