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源分析
, PP. 1608-1613
Keywords: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运移,气源
Abstract:
通过对川中与川西北主要气田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运移指标等资料的详细分析,发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自内部的次级生烃洼陷,其中须家河组二、四、六段气源分别为一、三、五段烃源岩,且不同含气层段之间很少有气源窜通的现象。最后指出即使生气强度小于20×108m3/km2,但只要紧邻生气洼陷,储层物性就相对较好,又有良好的构造背景,也能形成大中型气田。
References
[1] | 车国琼;龚昌明;汪楠.广安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7(06)
|
[2] | 李耀华;师晓蓉;杨西南.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储集条件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3(3)
|
[3] | 罗启后;王世谦,四川盆地中西部三叠系重点含气层系天然气富集条件研究,天然气工业,1996(6).
|
[4] | 何家雄;夏斌;刘宝明.琼西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其与浅层成藏条件的比较[J].地质通报,2005(01)
|
[5] | 李剑;刘朝露;李志生.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扩散分馏作用模拟实验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06)
|
[6] | 戴金星;倪云燕;邹才能.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烷烃气碳同位素特征及气源对比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5)
|
[7] | 杨威;谢增业;金惠.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评价及天然气成藏机理[J].天然气工业,2010(12)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0.12.003
|
[8] |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四川盆地天然气特征及气源[J].地学前缘,2006(02)
|
[9] | 曾青高;龚昌明;李俊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成果及潜力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9(06)doi:10.3787/j.issn.1000-0976.2009.06.004
|
[10] |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2)
|
[11] | 苟宗海,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中国区域地质,1996(4).
|
[12] | 陈海霞;赵兵;陈陵康.四川蒲江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古生物特征及沉积环境[J].地质通报,2009(04)
|
[13] | 史基安;孙秀建;王琪.天然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及其组分分异与碳同位素分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5(03)
|
[14] | 马立元;张晓宝;李剑.地层条件下天然气扩散过程中地球化学组分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4(4)
|
[15] | 刘朝露;李剑;方家虎.水溶气运移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技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
|
[16] | 王连进;吴冲龙;王春辉.油气二次运移研究进展述评[J].地质通报,2006(9/10)
|
[17] |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
[18] | 张静平;唐书恒;郭东鑫.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优选区预测[J].地质通报,2011(2/3)
|
[19] | 戴金星;钟宁宁;刘德汉,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
[20] | 李登华;李伟;王泽成.川中广安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J].中国地质,2007(05)
|
[21] | 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