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学报 2005
全球溢流玄武岩同位素体系Abstract: 全球大陆与大洋溢流玄武岩在地球化学上表现为从岛弧至板内构造环境。在同位素体系上表现为复杂的端元组分混合,不是亏损软流圈上地幔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Anderson模式)完全能解释的。以往揭示的地幔“端元”(EM1、EM2、HIMU等)实际上只与溢流玄武岩才有密切的联系,而与一般的OIB没有关系。如果溢流玄武岩与地幔柱相联系,在同位素体系上必须要有大量原始-略亏损下地幔岩浆组分加人(Morgan模式)的证据。然而全球极大部分溢流玄武岩省并不能提供这一方面的证据,而东区峨眉山玄武岩恰恰提供了这一方面的重要证据。(1)溢流玄武岩中许多拉斑质岩石相似于岛弧玄武岩,具有Nb-Ta负异常,同位素体系上表现出亏损上地幔与俯冲沉积物的混合,具有强的Nd-Sr同位素二元混合特征;如Columbia[εNd(t)变化在+7~-17.7],Pamna[εNd(t)变化在+3.4~-9.8],Karoo[εNd(t)变化在+8~-11]、Siberia[εNd(t)变化在+4~-10]和西区峨眉山玄武岩[εNd(t)变化在+6.8~-4.81。大陆溢流玄武岩常产于大陆边缘环境,并有时代上相近的早期MORB-IAB火山作用相伴随,如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的周边存在早二叠的MORB-IAB火山岩。(2)与地幔柱头加热引起的岩石圈减压熔融有关的岩浆作用,其同位素体系虽具有壳幔混合特征,但不具有明显的二元混合关系,同时常具有多端元混合和明显的下地壳组分加入,存在Nd-Sr同位素相关落在下地壳范围的数据;具有低206Pb/204Pb(<17)、低87Sr/86Sr(<0.7045)的麻粒岩相下地壳特征的玄武岩;εNd(t)值与岩石的Mg#呈反相关。如Deccan、NorthAtlantic、Columbia、Siberia、Parana、Keweenaw和峨眉山玄武岩省等。(3)地球物理资料表明上、下地幔之间存在刚性层,由存留的榴辉岩相俯冲板片和来原始下地幔的分异产物构成。EMl、EM2与HIMU的同位素信息与过渡带有着密切的联系。规模最大的OntongJava、Manihiki与Kerguelen等大洋溢流玄武岩省和东区峨眉山玄武岩省具有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过渡带成分的加人对由MORB-OIB产生的DUPAL异常分区(太平洋省与印度洋-特提斯省)将产生扰动,如OntongJava-Manihik分布的中西太平洋地区。(4)由于俯冲蚀变洋壳对Sr同位素体系扰动很大,而Pb同位素的原始地幔值不很明确,因此Nd同位素体系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极大部分的溢流玄武岩省的地慢端元均表现为εNd(t)近于+8的强亏损地幔,因此应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圈的岩浆。以原始-略亏损地幔为端元的溢流玄武岩省只有Parana、Keweenaw和东区峨眉山玄武岩。特别是东区峨眉山玄武岩省在102°E至107°E约20×104km2范围内,从苦橄岩、高镁玄武岩到钒钦层状岩体,从拉斑至安山质的低钦与高钦玄武岩系列(Mg#变化在82~32)的大量数据表明具有十分稳定的原始-略亏损地幔εNd(t)值(0~+3),Pb同位素组成吻合于NHRL。苦橄岩与高镁玄武岩则具有平坦的REE和HFSE蜘网图。因此东区峨眉山玄武岩岩浆具有大量原始-略亏损下地幔组分的加入,为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