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一个大型的古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论苏皖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组沉积环境
Keywords: 河流-三角洲沉积,黄马青组,中-上三叠统,苏皖地区
Abstract:
通过对苏皖地区黄马青组的学特征及其积学研究,确认其为发育于前陆盆地内的大型海退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岩石成因类型划分了8个微相,并对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整个层序自下而上可分为前三角洲,一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3个亚环境,并对亚环境内的微环境进行了讨论。
References
[1] | 朱光;徐嘉伟,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地质论评,1998(02).
|
[2] | Elliott T,Deltaic system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basin-fill successions,Spec Publs Geol.Soc.London,1989.
|
[3] | 黄仁金,南京钟山中三叠统黄马青组的轮藻化石,古生物学报,1983(04).
|
[4] | 陈楚震;王义刚;王志浩;黄嫔,江苏南部的三叠纪地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
[5] | 东南大区项目组,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中国东南部区域地层,1995.
|
[6] | 毕德昌;钱迈平;郭佩霞,下扬子地区三叠纪黄马青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古生物学报,1996(04).
|
[7] | 刘宝;许效松,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三叠纪),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
[8] | 吴其切;胡存礼;杨文达,江苏及邻区中生代陆相生物地层、沉积相和油气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6.
|
[9] | 黄慧珍;唐保根;杨文达,长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10] | 董树文;方景爽;W.Schneider,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地质论评,1994(02).
|
[11] |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安徽省地层志,三叠纪分册,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
[12] | 夏邦栋;李培军,下扬子区中生代走滑活动带初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03).
|
[13] | 李金华;丁保良,苏皖地区的"黄马青群",地质论评,1982(02).
|
[14] | 郑浚茂,陆源碎屑沉积的粒变分析标志,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1982.
|
[15] | 冯增昭;鲍志东;李尚斌,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
[16] | 夏邦栋;李培军,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在中-晚三叠世拼接的沉积学证据,沉积学报,1996(01).
|
[17] | Elliott T;Deltas,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London Edinburgh,Boston Palo Alto Melbourne,1986.
|
[18] | 刘宝;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
[19] | 吴其切,南京附近黄马青群的进一步划分和地质时代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分刊,1980(01).
|
[20] | 陈华成;吴其切,长江中下游地层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