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化过程探讨

, PP. 385-399

Keywords: 盆地格局及演化,中生代,华北东部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华北东部中生代盆地演化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洋-陆”俯冲碰撞两大动力学背景,与兴蒙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太行山隆起及郯庐断裂带等陆内及周边造山带的形成、深大断裂发育演化以及深部动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早-中三叠世华北地区基本继承了晚海西期以来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点,地势北西高、东南低,为一南陡北缓、呈NWW向展布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剪刀式碰撞拼接,华北地区全面抬升,且西部抬升小,东部抬升幅度大,盆地范围向西部退缩,沉积范围缩小,东部地区地势较高,地貌复杂,以隆升剥蚀为主;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该时期太行山的形成将华北地区分割成东、西两个大盆,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依然为一个大型沉积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区在早-中侏罗世的早期为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主要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大量NWW或近EW向逆冲断层及阔缓褶皱所产生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活动取代了扬子板块、西伯利亚板块活动对华北地区构造演化的控制地位,中国东部进入大规模的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且出现了明显的分区性:在盐山-歧口-新港-兰考-聊城断裂系以东,由于受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主要发育NW或NWW向断陷盆地,而在该断裂系以西至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受左旋走滑影响较弱,主要发育NE和NNE向断陷盆地,在张家口-蓬莱走滑断裂带以北的下辽河坳陷区,盆地的长轴方向为NNE,属郯庐断裂带内部的走滑拉张盆地;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广大地区整体处于隆升剥蚀状态,仅在河南信阳盆地及冀中、临清、黄骅坳陷的少数低洼地区接受沉积,多以红色河湖相粗碎屑为主。研究华北东部中生代盆地演化对于该地区前第三系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References

[1]  付明希, 胡圣标, 汪集?. 2004.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4(6): 514-520.
[2]  高锐, 董树文, 贺日政, 刘晓春, 李秋生, 管晔, 白金, 李朋武, 黄东定, 钱桂华, 匡朝阳, 李三忠. 2004.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地学前缘, 11(3): 43-49.
[3]  郭绪杰, 焦贵浩. 2002. 华北古生界石油地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6-169.
[4]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1998. 华北地区构造演化对渤海湾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 地质学报, 72(4): 313-322.
[5]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7. 河南省岩石地层.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49-176.
[6]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2000. 渤海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1(3): 201-206.
[7]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2001.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6): 845-851.
[8]  侯贵廷, 钱祥麟, 宋新民. 1998.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4): 503-509.
[9]  侯贵廷, 叶良新, 杜庆娥. 1999. 渤张断裂带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 地质科学, 34(3): 375-380.
[10]  胡宝清, 刘顺生, 王世杰. 2003. 秦岭-大别造山带的盆山体系演化及其区域环境效应.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2(5): 450-456.
[11]  胡居文. 1989. 华北地区中生代盆地与油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0(4): 378-392.
[12]  华北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88.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五): 冀中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6-486.
[13]  李鹏举, 卢华复, 施央申. 1995.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形成及断裂构造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 31(1): 128-139.
[14]  李双林, 欧阳自远. 1998.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海洋与第四纪地质, 18(3): 45-54.
[15]  李曙光. 200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与华北-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地学前缘, 11(3): 63-70.
[16]  李思田. 2000.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地学前缘, 7(3): 1-9.
[17]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2005.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原始厚度恢复及原型盆地研究. 地质论评, 51(5): 507-516.
[18]  辽河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委员会. 1993.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3): 辽河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1-34.
[19]  林舸, Y H Zhang, 王岳军, 郭锋, 范蔚茗, 阎义. 2004.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 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1): 8-14.
[20]  刘和甫. 1996. 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旋回动力学环境. 地球科学, 21(4):346-356.
[21]  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 姚安平. 1999.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地质科学, 34(3): 336-346.
[22]  刘先文, 单巨仁. 1995. 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新进展--兼论东亚北东向走滑断裂系统.地球科学进展, 10(2): 176-182.
[23]  罗照华等. 1999.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及其造山作用过程反演.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24.
[24]  孟祥化, 葛铭. 2001. 中国华北地台二叠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证据. 地质科技情, 20(1): 8-14.
[25]  孟祥化, 葛铭. 2002. 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的探索. 地学前缘, 9(3): 125-140.
[26]  牛树银, 许传诗, 国连杰. 1994. 太行山变质核杂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7(1): 43-53.
[27]  牛树银, 邵济安, 孙爱群, 侯泉林, 王宝德, 胡华斌. 2006. 华北东部盆山耦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3): 331-342.
[28]  漆家福, 于福生, 陆克政, 周建勋, 王子煜, 杨桥. 2003.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概论. 地学前缘, 10(特刊): 199-206.
[29]  丘元禧, 夏亮辉. 1994.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性质讨论. 中国区域地质, 3: 258-267.
[30]  任纪舜. 1994. 中国大陆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地球学报, 3-4: 5-13.
[31]  任建业, 胡祥云, 张俊霞. 1998.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2(2): 89-96.
[32]  任建业, 李思田. 2000.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扩张过程和动力学背景. 地学前缘, 7(3): 203-213.
[33]  任建业, 刘文龙, 林畅松, 李思田. 1996.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幕式扩展. 现代地质, 10(4): 526-531.
[34]  尚冠雄. 1995.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造盆构造述略. 中国煤田地质, 7(2): 1-17.
[35]  邵济安, 牟保磊, 何国琦, 张履桥. 1997. 华北北部在古亚洲域与古太平洋域构造叠加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中国科学( D辑 ), 27(5): 390-394.
[36]  邵济安, 臧绍先, 牟保垒, 李晓波, 王冰. 1994. 造山带的伸展构造与软流圈隆起--以兴蒙造山带为例. 科学通报, 39(6): 533-537.
[37]  邵济安, 赵国龙, 王忠等. 1999. 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活动构造背景. 地质论评, 45(增刊): 422-430.
[38]  胜利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3.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六): 胜利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32.
[39]  宋传中, 王国强, 朱光. 1998. 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安徽地质, 8(4): 37-40.
[40]  宋建国, 窦立荣等. 1997. 中国东部中生代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2-40.
[41]  宋明水. 2004.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成熟度曲线及其在剥蚀量计算中的应用. 高校地质学报,10(1): 121-127.
[42]  孙加鹏, 张兴洲, 杨宝俊. 1997.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 世界地质, 16(3): 1-6.
[43]  孙晓猛, 吴根耀, 郝福江, 张梅生, 刘鹏举. 2004. 秦岭-大别早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地质科学, 39(1): 63-76.
[44]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2004. 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 地学前缘, 11(3): 71-82.
[45]  陶继雄, 白立兵, 宝音乌力吉, 郑武军, 苏茂荣. 2003. 内蒙古满都拉地区二叠纪俯冲造山过程的岩石记录. 地质调查与研究, 26(4): 241-249.
[46]  田在艺, 张庆春. 1996. 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6-27.
[47]  万天丰. 2004. 论中国大陆复杂和混杂的碰撞带构造. 地学前缘, 11(3): 207-220.
[48]  王清晨, 林伟. 2002.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地学前缘, 9(4): 257-265.
[49]  王荃, 刘雪亚, 李锦轶. 1991. 中国华夏与安加拉古陆间的板块构造.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74-91.
[50]  王同和. 1995. 晋陕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0(3): 283-397.
[51]  王同和, 王喜双, 韩宇春等. 1999.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80-117.
[52]  王瑜. 1998. 中生代以来华北地区造山带与盆地的演化及动力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6-61.
[53]  汪泽成, 刘和甫, 段周芳, 王红岩. 1998. 黄骅坳陷中新生代构造负反转分析. 地球科学, 23(3): 289-293.
[54]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2003.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几个问题. 地学前缘, 10(3): 51-60.
[55]  吴智平, 李伟, 任拥军, 林畅松. 2003.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 地质学报, 77(2): 280-286.
[56]  吴智平, 李伟, 郑德顺, 吕洪波. 2004. 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高校地质学报, 10(3): 405-417.
[57]  夏邦栋, 李培军. 1994. 中国东部扬子板块同华北板块在中-晚三叠世拼接的沉积学证据. 沉积学报, 14(1): 2-21.
[58]  徐备, 陈斌. 1997. 内蒙古北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中古生代造山带的结构及演化.中国科学(D辑), 27(3): 227-232.
[59]  徐汉林, 赵宗举, 吕福亮, 杨以宁, 汤祖伟, 孙国忠, 徐云俊. 2004. 南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4): 450-463.
[60]  徐嘉炜, 马国锋. 1992.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地质论评,18(4):316-324.
[61]  徐嘉炜, 朱光. 1995. 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构造模式讨论.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0(2): 121-134.
[62]  徐杰, 高战武, 宋长青, 孙建宝. 2000.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地震地质, 22(2): 111-122.
[63]  许浚远, 张凌云. 1999. 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盆地成因: 右行剪切拉分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3): 187-191.
[64]  许文良, 王冬艳, 王嗣敏. 2000.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作用的рTtc模型与岩石圈演化.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30(4): 329-335.
[65]  许文良, 王清海, 王冬艳. 2004.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 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地学前缘, 11(3): 309-319.
[66]  徐义刚. 2002. 地幔柱构造、大火成岩省及其地质效应. 地学前缘, 9(4): 341-353.
[67]  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0.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六): 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2-48.
[68]  杨宝俊, 张梅生, 王璞?. 2003. 中国油气区地质-地球物理解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4-105.
[69]  杨明慧, 刘池阳, 孙冬胜, 崔永谦. 2002. 冀中坳陷的伸展构造系统及其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2): 113-120.
[70]  杨明慧, 刘池阳. 杨斌谊. 2001.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变形的转换及油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5 (2): 113-119.
[71]  杨品荣, 陈洁, 蔡进功, 杨永红. 2001. 济阳坳陷构造转型期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8(3): 5-7.
[72]  翟明国, 朱日祥, 刘建明, 孟庆任,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2003.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中国科学(D辑), 33(10): 913-922.
[73]  张复新, 杜孝华, 王伟涛. 2004.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响应. 地质科学, 39(4): 486-495.
[74]  张功成. 1997. 中国东北-华北中生代盆地结构构造. 石油学报, 18(4): 7-13.
[75]  张功成. 2000.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4(2): 93-99.
[76]  张国伟, 董云鹏, 赖绍聪. 2003. 秦岭-大别早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 中国科学(D辑), 33(12):1121-1135.
[77]  张国伟, 董云鹏, 裴先治, 陈亮. 2002. 关于中新生代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问题. 地质通报, 21(4-5): 198-201.
[78]  张丽芬, 张树明, Brewer T S. 2005.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模式: 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4): 551-553.
[79]  张云银. 2002.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9(6): 22-25.
[80]  赵越, 徐守礼, 杨振宇. 1996. 沿大型走滑断裂系的隆升. 地质科学, 31(1): 1-14.
[81]  郑德顺, 吴智平, 李伟, 周瑶琪. 2005.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转型期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地质学报, 79(3): 386-394.
[82]  郑建平. 1999.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7-112.
[83]  中原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 1993.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七): 中原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00-303.
[84]  周立宏, 李三忠, 刘建忠. 2003.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地球物理学进展, 18(4): 692-699.
[85]  朱光,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2003.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地质通报, 22(3): 200-207.
[86]  朱光, 牛漫兰, 刘国生. 2002a.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地质学报, 76(3): 325-334.
[87]  朱光,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王勇生. 2002b. 郯庐断裂带的岩石圈结构及其成因分析. 高校地质学报, 8(3): 248-256.
[88]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2004.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地质科学, 39(1): 36-49.
[89]  朱炎铭, 秦勇, 范炳恒, 李田忠, 姜波. 2001. 渤海湾盆地三叠系沉积厚度恢复及其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30(2): 195-200.
[90]  宗国洪, 肖焕钦, 李常宝, 施央申, 王良书. 199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 5(3): 275-282.
[91]  宗国洪, 施央申, 王秉海, 王捷. 1998.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 地质论评, 44(3): 289-294.
[92]  Engebretson D C, Cox A and Gordon R G. 1985. Relative motions between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plates in the Pacific basi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206: 1-59.
[93]  Maruyama S, Isozaki Y, Kimura G and Terabayashi M. 1997. Paleogeographic maps of the Japanese Island: plate tectonic synthesis from 750Ma to the present. Island Arc, 6: 121-142.
[94]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1992.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 长庆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3-61.
[95]  陈传诗, 苏现波, 曹运兴等. 1995. 河南省中生代聚煤盆地分析.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55.
[96]  陈发景, 汪新文. 1997.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代地质, 11(4): 409-424.
[97]  陈洁, 董冬, 邱明文. 1999. 济阳坳陷内的负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 21(3): 201-206.
[98]  大港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 1987.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四): 大港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32-43.
[99]  邓晋福, 苏尚国, 赵海玲, 莫宣学, 肖庆辉, 周肃, 刘翠, 赵国春. 2003.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地学前缘, 10(3): 41-50.
[100]  邓晋福, 赵海玲, 莫宣学等. 1996.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大陆动力学的钥匙.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3-34.
[101]  董树文, 吴宣志, 高锐, 卢德源, 李英康, 何义权, 汤加富, 曹奋扬, 侯明金, 黄德志. 1998.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地球物理学报, 41(3): 349-360.
[102]  杜旭东, 漆家福, 陆克政, 付立新. 2000.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石油实验地质, 22(2): 125-130.
[103]  杜旭东, 薛林福, 邬光辉. 1999. 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9(2): 138-143.
[104]  范蔚茗, 郭锋. 2005.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1): 44-5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