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白东构造带成因分析
, PP. 400-403
Keywords: 构造样式组合,应力分析,右旋走滑拉分,白东构造带
Abstract:
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白东构造带,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整体东西向“S”型展布,堑心组合内断层成弧形交错、南北对掉的“包心菜”状构造。笔者以局部构造变形特征分析为手段,从各层位上堑心构造组合的特殊现象分析出发,认为本区自第三纪以来是在右旋走滑拉分背景下伸展走滑作用的结果。
References
[1] | 曹雪峰,梁会兰,肖 伟,常德双,李玉海.2001.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大港滩海极浅海区的应用.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5(4):277-278.
|
[2] | 陈福巨,杜旭东.1997.北大港-白东构造带成因的实验解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4):391-401.
|
[3] | 杜旭东,陆克政,漆家福,陈福巨.1999.黄骅坳陷褶皱分类及成因分析.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1):2-5.
|
[4] | 樊敬亮,黄志全,樊卫花.2004.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4(4):537-540.
|
[5] | 郭华,夏斌,陈根文,王润红,丁桔红,王建军,黄涛.2005.惠民凹陷渐新世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9(3):303-315.
|
[6] |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1998.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6):846-850.
|
[7] | 李大伟.2004.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5(2):170-174.
|
[8] |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刘顺,徐国强.2006.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3).300-301.
|
[9] | 马宝军,漆家福,于福生,杨雪.2006.施力方式对半地堑反转构造变形特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2):174-179.
|
[10] | 米立军.2001.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5(1):21-28.
|
[11] | 任建业,张青林.2004.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3):254-262.
|
[12] | 王世虎,夏斌,陈根文,姜在兴,肖尚斌,于俊峰.2004.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讨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4):431-433.
|
[13] | 王子煜,漆家福,陆克政.2000.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1(2):127-130.
|
[14] | 吴小洲,陈立康,邹才能,胡英,梁宏.2002.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速度变化平缓的复杂构造清晰成像.石油勘探与开发, 29(2):77.
|
[15] | 周建勋.1999.构造形成序列的砂箱实验研究-以黄骅盆地中区新生代构造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3(1):78-9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