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

, PP. 300-307

Keywords: 平衡剖面,分段性,构造沉降量,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的5条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DQ94?226测线以西的盐上地层主要发育南倾被动顶板反冲断裂,盐层发育盐枕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冲断裂带;DQ94?226测线以东的盐上地层发育向南逆冲的大型断裂,盐层发育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突起构造(pop?up)。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段的构造缩短明显大于东段。沉降史分析表明自东向西,构造活动的幅度依次增大,西段的构造活动明显比东段强烈。由此认为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可以分为东西两段,即西段的库车塔吾构造带和东段的迪那构造带。

References

[1]  陈书平, 汤良杰, 贾承造, 皮学军, 谢会文. 2004. 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石油学报, 25(1): 30-39.
[2]  程日辉, 王璞?, 孙晓猛, 白云风. 2006. 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 (3): 283-293.
[3]  范秋海, 吕修祥, 彭更新. 2004. 秋里塔格构造带油气聚集分段性及成因机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4): 61-65.
[4]  何光玉, 卢华复, 李树新. 2003. 库车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圈闭及油气勘探方向. 地质科学, 38(4): 506-513.
[5]  李智武, 刘树根, 罗玉宏, 刘顺, 徐国强. 2006.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3): 294-304.
[6]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刘志宏,王国强. 1999.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地学前缘, 6(4): 215-221.
[7]  苗继军, 贾承造, 王招明, 张君峰, 赵恩宏. 2004. 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与油气成藏. 石油勘探与开发, 31(6): 20-24.
[8]  齐英敏, 苗继军, 马全天, 吴建国, 张国伟, 叶 林, 李毓丰, 桑 洪. 2004. 新疆库车地区秋里塔格构造带成因分析. 地质科学, 39(4): 561-570.
[9]  佟殿君, 任建业, 李亚哲. 200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沉降中心的分布及其构造控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2): 180-188.
[10]  王清华, 杨明慧, 吕修祥. 2004. 库车褶皱冲断带秋里塔格构造带东、西分段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地质科学, 39(4): 523-531.
[11]  吴世敏, 周蒂, 刘海龄. 2004. 南沙地块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1): 23-28.
[12]  徐政语, 李大成, 卢文忠, 林舸, 刘池阳. 2004.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1): 15-22.
[13]  杨明慧, 金之均, 吕修祥, 孙冬胜, 彭更新, 雷刚林.2006.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秋里塔格位移转换及其演化――兼论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的形成. 地质学报, 80(3): 321-328.
[14]  余一欣, 汤良杰, 李京昌, 杨文静, 金文正, 彭更新, 雷刚林, 万桂梅. 2006.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基底断裂对盐构造形成的影响. 地质学报, 80(3): 330-336.
[15]  Buchanan P G, Bishop D J and Hood D N. 1996. Development of salt?related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North Sea: Results from section balancing. In: Alsop G I, Blundell D J and Davison I (eds). Salt tectonics.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11-12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