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
, PP. 331-339
Keywords: 南秦岭 ,佛坪隆起 ,构造解析 ,古应力场
Abstract:
通过对佛坪隆起基底及其周围地区构造面理和线理的系统测量和统计,恢复其古应力场,揭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佛坪隆起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佛坪隆起主体及其北部龙草坪隆起区外围地层中的构造片理呈外倾的封闭环状展布,结合古构造应力场分析,证明佛坪基底抬升主要生成于穹状隆起,这种穹状隆升与该区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综合区域构造解析与古应力场分析表明,佛坪穹隆是在早期近垂向的穹状隆升的基础上,叠加了后期南北向挤压构造才奠定了其基本构造面貌。
References
[1] 常宏,王向利,能伟. 1998. 南秦岭佛坪穹窿基底组成. 西北地质, 19(3): 6-11.
[2] 陈陇刚,代新宇,李宁,陈丽荣. 1999. 佛坪地区中元古代孔慈岩系地质特征.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1(2): 19-23.
[3] 李海平. 1998. 陕西省佛坪发现太古宇结晶杂岩. 中国区域地质, 17(3): 329-330.
[4] 李亚林,王根宝,王成善,常宏. 2000. 南秦岭龙草坪结晶杂岩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矿物学报, 20(1): 50-54.
[5] 李岩峰,曲国胜,刘殊,张虹. 2008.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2(3):285-292.
[6] 王根宝. 1997. 南秦岭佛坪片麻岩系同位素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西北地质科学, 18(2): 21-25.
[7] 王根宝,李三忠. 1998. 论秦岭佛坪地区隆-滑构造.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8(1): 23-29.
[8] 王娟,李鑫,赖绍聪,秦江峰. 2008. 印支期南秦岭西茬河、五龙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 中国地质, 35(2):207-216.
[9] 王居里. 1997. 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6): 521-524.
[10] 王居里. 2002. 秦岭造山带佛坪基底杂岩的地质特征. 西北地质, 35(2): 1-8.
[11] 朱铭. 1995. 秦岭地区花岗岩的K?Ar等时线年龄和39Ar?40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11(2): 179-192.
[12] Ratschbacher L, Hacker B R, Calvert A, Webb L E, Grimmer J C, McWilliams M O, Ireland T, Dong S W and Hu J M. 2003. Tectonics of the Qinling (central China): Tectonostrati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 Tectonophysics, 366: 1-53.
[13] 魏春景,张翠光. 2002. 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压型变质作用的pT轨迹――以南秦岭佛坪地区为例. 岩石矿物学杂志, 21(4): 356-362.
[14] 杨崇辉,魏春景,张寿广,李惠民,万渝生,李荣社. 1999. 南秦岭佛坪地区麻粒岩相岩石锆石U?Pb年龄. 地质论评, 45(2): 173-179.
[15] 翟刚毅. 2000. 东秦岭佛坪穹隆变质作用与构造动力学分析. 矿物岩石, 20(6): 86-90.
[16] 张寿广,魏春昱,杨崇辉. 1998. 南秦岭造山带东段的变质作用研究.地学前缘, 5(4): 210.
[17] 张国伟, 孟庆任, 赖绍聪. 1995. 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中国科学(B辑), 25(9): 994-1003.
[18] 张国伟,孟庆任,于在平,孙勇,周鼎武,国安林. 1996. 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中国科学(D辑),26(3): 193-200.
[19] 张升全,张飚. 1997.佛坪地区片麻岩套地质特征. 陕西地质, 15(2): 15-20.
[20] 张宗清,宋彪,唐索寒,张寿广,杨永成,王进辉. 2004. 秦岭佛坪变质结晶岩系年龄和物质组成特征――SHRIMP锆英石U?Pb年代学和全岩Sm?Nd年代学数据. 中国地质, 31(2): 161-16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