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第四纪洞庭盆地构造性质及动力机制探讨
, PP. 317-330
Keywords: 第四纪,洞庭盆地,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动力机制
Abstract:
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第四纪洞庭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地貌、沉积和断裂构造等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厘定洞庭盆地构造活动特征暨构造性质,并探讨其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洞庭盆地具断陷性质,具体表现在:①在边界正断裂控制下盆地及其次级凹陷强烈沉降并充填厚度较大的河、湖相沉积;②临澧次级凹陷发育典型封闭性断陷湖盆沉积;③NNE向、NW向、EW向、SN向等多组方向控盆断裂的发育指示区域伸展构造体制。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洞庭盆地具坳陷性质,主要表现在:①中更新世晚期洞庭盆地与周缘隆起区发生较大幅度的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同时产生构造掀斜与褶皱变形;②晚更新世-全新世洞庭盆地坳陷沉降并接受沉积。分析提出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机制: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盆地的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中更新世晚期盆地构造抬升、掀斜和褶皱变形与深部迁出物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盆地坳陷沉降与区域挤压应力下的坳陷或拱坳变形有关,可能同时伴有NE向的深部物质流动与拉张;不同级次和不同规模范围的深部物质迁移运动,造成了第四纪洞庭盆地与其内部次级构造单元之间的叠加关系。
References
[1] | 参考文献:柏道远,倪艳军,李送文,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 2009a. 江南造山带北部早中生代岳阳-赤壁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研究. 中国地质, 36(5):996-1009.
|
[2] | 柏道远,高峰,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周柯军. 2009b. 洞庭盆地澧县凹陷第四纪沉积特征与古地理演化.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9(4):10-21.
|
[3] | 柏道远,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陈渡平.2009c. 第四纪洞庭盆地沅江凹陷东缘鹿角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15(4):409-420.
|
[4] | 柏道远,倪艳军,周柯军,李长安,李纲,马铁球. 2009d. 湖南津市黄牯山第四纪泥砾混杂堆积成因探讨. 热带地理, 29(6):594-599.
|
[5] | 柏道远,李送文,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 2010a. 1:25万常德市幅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其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启示. 中国地质,37(2),280-297.
|
[6] |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彭云益. 2010b. 第四纪洞庭盆地澧县凹陷构造活动特征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地球学报,31(1),43-55.
|
[7] | 柏道远,李长安,王先辉,马铁球,彭云益. 2010c. 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 地质科学,45(2),411-427.
|
[8] | 柏道远,李长安,马铁球,王先辉,陈渡平. 2010d. 第四纪洞庭盆地安乡凹陷及西缘构造-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32(2),120-129.
|
[9] | 高士钧,储昭坦. 1997. 江汉盆地钻孔测井资料确定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 地壳形变与地震, 17(4):57-61.
|
[10] | 龚胜生. 2002. 江汉-洞庭湖平原湿地的历史变迁与可持续利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1(6): 569-574.
|
[11] |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肖尚斌. 2007.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3): 273-280.
|
[12] | 来红州,莫多闻,李新坡. 2005. 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2):240-248.
|
[13] | 李昌鸿,刘新民,付宜兴,王有来,郭战峰. 2008.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地质科技情报, 27(2):34-38.
|
[14] | 李春初. 2000. 构造沉降是控制近代洞庭湖演变的关键因素吗?――评《洞庭湖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海洋与湖沼, 31(4):460-464.
|
[15] | 李蓉川,吴兴国. 1992. 江汉-洞庭盆地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研究, 15(3):255-262.
|
[16] | 梁杏,张人权,皮建高,张国梁. 2001a. 构造沉降对近代洞庭湖区演变的贡献. 海洋与湖沼, 32(6):690-696.
|
[17] | 梁杏,张人权,皮建高,张国梁,孙锡良. 2001b. 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地质科技情报, 20(2):11-14.
|
[18] | 林承坤,许定庆,吴小根. 2000. 洞庭湖的调节作用对荆江径流的影响. 湖泊科学, 12(2): 105-110.
|
[19] | 林承坤. 1985. 洞庭湖的演变与治理(上)Ⅰ洞庭湖的沉积.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4):28-35.
|
[20] | 刘锁旺,甘家思,李蓉川, 韩晓光,申重阳. 1994. 江汉洞庭盆地的非对称扩张与潜在地震危险性. 地壳形变与地震, 14(2):56-66.皮建高,张国梁,梁杏,张人权. 2001. 洞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的初步分析. 地质科学情报, 20(2):6-10.
|
[21] | 皮建高,潘晟. 2005. 洞庭湖区构造沉降特征及监测方案.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6(1): 9-12.
|
[22] |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 2003.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科学通报, 48(13): 1465-1469.
|
[23] | 任凤楼,张岳桥,邱连贵,柳忠泉,王大华. 2007. 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与转换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2):157-167.
|
[24] | 任镇寰,李安然. 1984. 初论拱坳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以鄂西江汉地区为例. 西北地震学报, 6(3): 68-76.
|
[25] | 施炜,刘成林,杨海军,马寅生,解国爱,顾元乔,龚明权,杜建军,史军. 2009. 基于砂箱模拟实验的罗布泊盆地新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4):529-534.
|
[26] | 苏成,莫多闻,王辉. 2001. 洞庭湖的形成、演变与洪涝灾害. 水土保持研究, 8(2):52-55, 87.
|
[27] | 万天丰. 1994. 中国第四纪的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第四纪研究, (1):48-55.
|
[28] | 张晓阳,杜耘,蔡述明. 1995. 洞庭湖演变趋势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4(1):64-69.
|
[29] | 赵志中,乔彦松,王燕,傅建利,王书兵,李朝柱,姚海涛,蒋复初. 2007.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 中国科学(D辑), 37(3):370-377.
|
[30] | 柏道远,李长安,陈渡平,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 2010e.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重矿物特征及其对第四纪构造活动与环境演变的响应. 地质论评, 6(2):246-260.
|
[31] | 柏道远,李长安,周柯军,陈渡平,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纲. 2010f. 第四纪洞庭盆地赤山隆起与安乡凹陷升降运动的沉积记录. 沉积学报,28(5),待刊.
|
[32] | 蔡述明,官子和,孔昭宸,杜乃秋. 1984. 从岩相特征和孢粉组合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 海洋与湖沼, 15(6):527-539.
|
[33] | 陈汉林,罗俊成,郭群英,廖林,肖中尧,程晓敢,杨树锋,王步清. 2009.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38-45.
|
[34] | 陈小斌. 2007. 中国陆地现今水平形变状况及其驱动机制. 中国科学(D辑), 37(8): 1056-1064.
|
[35] | 戴传瑞,张廷山,郑华平,叶舟,梁兴,姜照勇,黄世伟,胡清雄. 2006. 盆山耦合关系的讨论――以洞庭盆地与周边造山带为例.沉积学报, 24(5):657-665.
|
[36] | 付宜兴,张萍,李志祥, 杨振武,刘新民,王韶华. 2007.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3):308-314.
|
[37] | 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赵志中,王苏民,薛滨. 1997.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 地质力学学报, 3(4):27-32.
|
[38] | 姜加虎,黄群. 2004. 洞庭湖近几十年来湖盆变化及冲淤特征. 湖泊科学, 16(6): 209-214.
|
[39] | 景存义. 1982. 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变. 南京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52-60.
|
[40] | 来红州,莫多闻. 2004a. 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 地理学报, 59(4):574-580.
|
[41] | 来红州,莫多闻,苏成. 2004b. 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地理研究, 23(1):78-86.
|
[42] | 向万胜,李卫红. 200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与防灾减灾对策. 生态学杂志, 20(2): 48-51.
|
[43] | 徐杰,邓起东,张玉岫,殷秀华,虢顺民,牛娈芳. 1991. 江汉-洞庭盆地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地震地质, 13(4): 332-342.
|
[44] | 徐政语,姚根顺,林舸,郭庆新. 2006. 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盆山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3):305-311.
|
[45] | 薛宏交,耿爱玲,龚平. 1996. 江汉洞庭盆地水系展布特征与新构造运动. 地壳形变与地震, 16(4):58-65.
|
[46] | 杨达源. 1986.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地理研究, 5(3):39-46.
|
[47] | 杨怀仁,谢志仁. 1984. 中国东部近20,000年来的气候波动与海面升降运动.海洋与湖沼, 15(1):1-13.
|
[48] | 杨怀仁,徐馨. 1980. 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21-144.
|
[49] | 杨浩,赵其国,李小平,夏应菲. 1996. 安徽宣城风成沉积-红土系列剖面ESR年代学研究. 土壤学报, 33(3):293-300.
|
[50] | 杨树锋,陈立峰,肖中尧,罗俊成,陈汉林,王步清,程晓敢,廖林. 2009.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新生代断裂系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 33-37.
|
[51] | 姚运生,罗登贵,刘锁旺,邵占英. 2000. 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中生-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2):140-145.
|
[52] | 尹秋珍,郭正堂. 2006. 中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与东亚季风的异常强盛期. 科学通报, 51(2):186-193.
|
[53] | 张培震,甘卫军,沈正康,王敏. 2005.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地质学报, 79(6):946-657.
|
[54] | 张培震,王敏,甘卫军,邓起东. 2003.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地学前缘, 10:81-92.
|
[55] | 张培震,王琪,马宗晋. 2002.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地学前缘, 9(2):430-441.
|
[56] | 张人权,梁杏,张国梁,皮建高. 2001.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地质科技情报, 20(2):1-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