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宁芜南部成矿模式及对深部找矿的思考

, PP. 368-377

Keywords: 岩体双层结构,“丰”字型成矿模式,宁芜玢岩铁矿,大冶式铁矿,宁芜盆地南段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FeCuAu多金属重要成矿带的宁芜、大冶铁矿成矿模式和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按照成矿系列中缺位预测的原则,认为在宁芜盆地南段的岩体存在双层结构,与上层岩体有关的矿床为典型的“玢岩铁矿”;深部下层岩体具有“大冶式”铁矿相似的成矿地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宁芜玢岩铁矿下部有大冶式铁矿存在的认识,并构建了宁芜盆地南段“丰”字型成矿模式。认为采用“模式”类比、立体填图、综合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将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

References

[1]  常印佛, 董树文, 黄德志. 1996.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火山地质与矿产, 17(1-2): 1-14.
[2]  常印佛, 刘湘培, 吴昌言. 1991. 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铁成矿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79.
[3]  常印佛, 刘学圭. 1983. 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坳陷中一些矿床为例. 矿床地质, 2(1): 11-20.
[4]  陈邦国, 姜章平, 张卫平, 徐兆文, 陆现彩, 陆建军, 刘苏明, 黄顺生. 2002. 安徽冬瓜山叠生式层状铜矿热液改造型流体研究. 江苏地质,26(2): 65-69.
[5]  储国正, 黄许陈. 1993. 安徽铜陵地区成矿规律研究. 地质与勘探, 29(2): 1-6.
[6]  付宜兴,张萍,李志祥,杨振武,刘新民,王韶华. 2007.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3):308-314.
[7]  蒋其胜, 赵自宏, 黄建满. 2008. 安徽南陵姚家岭铜铅锌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中国地质, 35(2): 314-321.
[8]  李红阳, 李英杰, 康桂玲,曹积飞,杨竹森,侯增谦,蒙义峰. 2008. 安徽铜官山铜-铁-金-硫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科学, 43(2): 370-376.
[9]  凌其聪, 刘丛强. 2003. 层控夕卡岩及有关矿床形成过程的稀土元素行为――以安徽冬瓜山矿床为例. 岩石学报, 19(1): 192-200.凌其聪, 周贵斌, 黄许成, 颜玉琴. 1998. “层控式”矽卡岩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以铜陵大团山(铜)金矿床为例. 贵金属地质, 7(2): 91-95.
[10]  刘湘培, 常印佛, 吴言昌. 1988. 论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地质学报, 62(2): 167-177.
[11]  刘湘培. 1989.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 地质论评, 35(5): 398-408.
[12]  吕庆田. 2007. 中国东部深部找矿方向、找矿思路与勘查技术――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12-19.
[13]  吕庆田,杨竹森,严加永,徐文艺.2007.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地质学报,81(7):865-881.
[14]  毛建仁, 苏郁香, 陈三元,岳元珍,赵曙良,程?芬. 1990. 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1.
[15]  毛景文, 邵拥军, 谢桂青, 张建东, 陈毓川. 2009.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矿床地质, 28: 109-119.
[16]  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 1978. 宁芜玢岩铁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6.
[17]  杨竹森,侯增谦,蒙义峰,曾普胜,李红阳,徐文艺,田世洪,王训诚,姚孝德,姜章平. 2004.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矿床地质, 23(3): 281-297.
[18]  翟裕生等. 1992.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02.
[19]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2008.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岩石学报, 24(8): 1665-1678Pan Y M and Dong P. 1999. The Lower Changjiang (Yangzi/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east central China: Intrusion? and wall rock?hosted Cu?Fe?Au, Mo, Zn, Pb, Ag deposits. Ore Geology Reviews, 15: 177-242.
[20]  董树文. 1991. 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成因之构造分析.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第23号: 43-56.
[21]  裴荣富(主编). 1995. 中国矿床模式.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57.
[22]  滕吉文. 2006. 强化开展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找矿、勘探和开发. 地质通报, 25(7): 767-771.
[23]  吴言昌, 王迎春, 梁善荣, 刘湘培,都询. 1988. 长江中下游富钠闪长岩类与铁矿系列的成因关系. 矿床地质,7(1): 14-24.
[24]  曾普胜,裴荣富,侯增谦,蒙义峰,杨竹森,田世洪,徐文艺,王训诚.2005.安徽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一个叠加改造型铜矿.地质学报,79(1):106-11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