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 PP. 166-180

Keywords: 加里东运动,云开地块,推覆挤压,华夏地块,扬子地块,收缩挤压,陆内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块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由南向北推覆挤压的结果,而桂北元宝山、越城岭地区及湘赣边境地区NE?NNE向的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收缩挤压的结果,而且这一收缩挤压是属于陆内造山事件而不是前人所说的洋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造山事件,且加里东运动先由南向北、后由东向西逐渐拓展,变形强度由强到弱。

References

[1]  白立新, 朱日祥. 1996.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磁学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11(3): 109-116.
[2]  白忠峰. 2006.桂中坳陷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 20-22.
[3]  陈洪德, 侯明才, 许效松, 田景春. 2006.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33(1): 1-8.
[4]  陈世悦, 张鹏飞, 杨怀宇. 2009.湘西北江坪地区志留系风暴沉积特征及意义.古地理学报, 11(1): 51-57.
[5]  劳秋元, 叶真华, 胡世玲. 1997.云开群硅质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 18(增刊): 98-101.
[6]  李献华. 1999.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化学, 28(1):1-9.
[7]  刘宝?, 许效松. 1994.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0-11.
[8]  刘宝?, 许效松, 潘杏南, 黄慧琼, 徐强. 1993.中国南方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124.
[9]  刘博, 李三忠, 周永刚, 金宠, 戴黎明, 刘丽萍, 王涛, 王建, 郝义, 刘恩山. 2009.桂北河池-宜州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柳城段浅部到深部结构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4): 488-496.
[10]  卢华复. 1962.赣南崇余山区前泥盆纪地层中角度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地质学版), (l): 75-87.
[11]  莫柱孙,叶伯丹,潘维组.1980.南岭花岗岩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4-6.
[12]  彭少梅, 伍广宁. 1996.云开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 广东地质, 11(2): 39-45.
[13]  蒲心纯, 周浩达, 王熙林, 罗安屏, 李善姬, 王剑, 叶红专, 潘杏南, 曾若兰, 黄志英, 林明. 1993.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16.
[14]  覃小锋, 王核, 钟锋运, 周府生, 胡贵昂, 李广宁, 谢凌锋, 周开华, 潘艺文. 2007.桂东南云开岩群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PT轨迹及其动力学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2): 234-244.
[15]  丘元禧. 1993.云开大山及其邻区构造演化//丘元禧, 陈焕疆主编. 云开大山及其邻区地质构造论文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 1-11.
[16]  任纪舜. 1990.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 地质学报, (4): 275-287.
[17]  戎嘉余, 陈旭. 1987.华南晚奥陶世的动物群分异及生物相、岩相分布模式. 古生物学报, 26(5):507-535 .
[18]  邵建国, 彭少梅, 彭松柏. 1995.云开地区前海西期构造演化的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广东地质, 10(2): 41-50.
[19]  舒良树. 2006.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 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高校地质学报, 12(4): 418-431.
[20]  舒良树. 2000.华夏古陆探讨∥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 37-38.
[21]  舒良树, 卢华复, 贾东, 夏菲, 福赫. 1999.华南武夷山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40Ar/39Ar 同位素年龄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35(6): 668-674.
[22]  舒良树, 于津海, 贾东, 王博, 沈渭洲, 张岳桥. 2008.华南东段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 地质通报, 27(10):1581-1594.
[23]  万方, 尹福光, 许效松, 陈明, 周明辉, 钟端, 谢刚平. 2003.华南加里东运动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成生. 矿物岩石, 23(6): 82-86.
[24]  王淼, 舒良树. 2007.武夷山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地质, 34(4): 572-583.
[25]  吴浩若. 2000a. 重新解释广西运动. 科学通报, 45(5): 555-558.
[26]  吴浩若. 2000b. 广西加里东期构造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l): 82-88.
[27]  许靖华. 1987.中国南方板块构造. 广西地质, (2):1-9.
[28]  许靖华, 何起祥.1980.薄壳板块构造模式与冲撞型造山运动. 中国科学(A辑), (11): 1081-1089.
[29]  杨森楠. 1989.华南裂陷系的建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地球科学, (1): 29-36.
[30]  杨树锋. 1987.成对花岗岩带和板块构造.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
[31]  杨树锋, 陈汉林. 1995.闽北早古生代岛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地质科学, 30(2): 105-116.
[32]  叶伯丹. 1989.两广云开地区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广东地质, 4(3):39-56.
[33]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陈明. 2001.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地球学报, 22(5): 425-428.
[34]  殷鸿福, 吴顺宝, 杜远生, 彭元桥. 1998.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地球科学, 24(1): 1-12.
[35]  余开富, 王守德. 1995.贵州南部的都匀运动及其古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意义. 贵州地质, 12(3): 225- 232.
[36]  张伯友, 俞鸿年. 1994.粤西海西-印支碰撞带深层次推覆构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0-122.
[37]  张芳荣, 舒良树, 王德滋, 于津海, 沈渭洲. 2009.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构造背景探讨. 地学前缘, 16(1):248-260.
[38]  张桂林. 2004.扬子陆块南缘(桂北地区)前泥盆纪构造演化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117-123.
[39]  张鹏飞. 2009.中扬子地区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论文: 121-147.
[40]  张国伟, 孟庆任, 于在平, 孙勇, 周鼎武, 郭安林. 1996.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中国科学(D辑), 26(3):193-200.
[41]  周维博. 2005.广西西大明山隆起构造特征及其与周缘盆地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 10-30.
[42]  朱日祥, 杨振宇, 吴汉宁, 马醒华, 黄宝春, 孟自芳, 方大钧. 1998.
[43]  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 中国科学( D辑) , 28(增刊):1-16.
[44]  Guo L Z, Shi Y S and Lu H F. 1989.The Pre?Devonian tectonic patterns and evolution of South China. J SE Asian Earth Science, 3(1-4): 87-93.
[45]  Ting V K. 1929.The orogenic movements in China.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8(2): 151-170.
[46]  白立新, 吴汉宁, 朱日祥, 郭斌, 吕建军. 1998.扬子地块中寒武世古地磁新结果. 中国科学(D辑) ,28(增刊):57-62.
[47]  陈旭, 米切尔. 1996.塔康运动与广西运动的地层学证据. 地层学杂志, 20(4): 305-324.
[48]  陈旭, 戎嘉余. 1999.从生物地层学到大地构造学――以华南奥陶系和志留系为例. 现代地质, 13(4):385-388.
[49]  陈旭, 戎嘉余, D B Rowley, 张进, 张元动, 詹仁斌. 1995.对华南早古生代板溪洋的质疑. 地质论评, 41(5): 389-400.
[50]  龚由勋, 孙存礼. 1996.赣西南加里东造山带磨拉石相沉积的发现.中国区域地质, (2):108-113.
[5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85.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656-657.
[52]  郭福祥. 2000.华南东部震旦-志留纪大地构造属性. 华南地质与矿产,(1): 39-42.
[53]  郝杰, 杨美芳. 1993.东南地区磨拉石地层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李继亮主编. 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55-58.
[54]  吴浩若, 邝国敦, 王忠诚. 2001.志留纪以来的云开地块.古地理学报, 3(3): 32-40.
[55]  Wang H Z and Mo X X. 1995.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China. Episodes, 18 (1-2): 6-16.
[56]  Wang Y J, Fan W M, Zhao G C, Ji S and Peng T P. 2007.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gneissic rocks in the Yunkai massif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Caledonian event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Gondwana Research, 12: 404-416.
[57]  Zheng Y F, Wu R X, Wu Y B, Zhang S B, Yuan H L and Wu F Y. 2008.Rift melting of juvenile arc?derived crust: 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Neoproterozoic volcanic and granitic rocks in the Jiangnan Orogen, South China. Precambrian Research, 163:351-38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