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整合结构对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
, PP. 518-524
Keywords: 不整合结构体 ,超覆地层油气藏 ,剥蚀地层油气藏 ,成藏主控因素
Abstract: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体上层、结构体中层及结构体下层,其中结构体上层与下层构成储集体,结构体中层形成封盖层,且封盖强度随埋深加大而增加。地层油气藏是以不整合为界,并以其为主要圈闭条件,故以不整合为限,将地层油气藏分为不整合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不整合之下的地层剥蚀油气藏两大类,进而划分为十一亚类。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典型地层油气藏的解剖,提出不整合之上的超覆尖灭线、不整合之下的剥蚀尖灭线及不整合结构体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References
[1] 查明,吴孔友,曲江秀,陈中红.2008. 断陷盆地油气输导体系与成藏作用.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50.
[2] 杜金虎,邹伟宏,费宝生.2002.冀中坳陷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区.北京:科学出版社.
[3] 冯有良. 2005. 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石油学报,26(4):17-22.
[4] 付广,许泽剑,韩冬玲,纪阵宇.2001.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5(1):1-4.
[5] 高长海,查明. 2008. 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地质学报,82(8):1113-1120.
[6] 何登发.1995.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不整合面与油气聚集.石油学报,16(3):14-21.
[7] 何发歧.2002. 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岩溶风化壳油气田――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地质论评,18(4):391-397.
[8] 胡见义. 2004. 石油地质学前沿和勘探新领域.中国石油勘探,9(1):8-14.
[9] 李丕龙,庞雄奇,姜在兴.2004.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坳陷为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0] 刘波,王英华.1997. 华北奥陶系两个不整合面的成因与相关区域性储层预测.沉积学报,15(1):25-30.
[11] 隋风贵,赵乐强.2006.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类型及控藏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2):161-167.
[12] 陶士振,邹才能,王京红,范建玮.2011. 关于一些油气藏概念内涵、外延及属类辨析.天然气地球科学,22(4):571-575.
[13] 王艳忠,操应长,王淑萍,宋玉斌.2006.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3):326-330.
[14] 吴孔友,查明,洪梅.2003a.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及油气成藏意义.石油实验地质,25(4):328-332.
[15] 吴孔友,查明,洪梅.2003b.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结构模式及半风化岩石的再成岩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7(3):270-276.
[16] 吴孔友,查明,柳广弟.200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9(2):53-57.
[17] 吴孔友,李继岩,陆诗阔,崔永谦,臧明峰. 2010a. 冀中饶阳凹陷潜山演化类型及成藏差异性分析.海相油气地质,15(1):27-34.
[18] 吴孔友,王雨洁,张瑾琳,臧明峰. 2010b.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海相油气地质,15(4):14-23.
[19] 吴亚军,张守安,艾华国.1998.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类型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新疆石油地质,19(2):101-105.
[20] 张克银,艾华国.1996. 碳酸盐岩顶部不整合面结构层及控油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23(5):16-19.
[21] 张万选.1981. 论油、气藏的分类及中国油、气藏的主要类型.石油学报,2(3):1-10.
[22] 张越迁,张年富,姚新玉. 2000.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新疆石油地质,21(2):105-109.
[23]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朱如凯,侯连华,王岚,高晓辉,公言杰. 2009.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石油学报,30(3):324-331.
[24] Ziegler K and Longstaffe F J. 2000. Multiple episodes of clay alteration at the Precambrian/Paleozoic unconformity, Appalachian basin: Isotopic evidence for long?distance and local fluid migrations.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48(4): 474-493.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