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华北南缘高山河组和云梦山组中解体的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DOI: 10.16539/j.ddgzyckx.2015.05.014, PP. 919-932

Keywords: 华北南缘,高山河组,云梦山组,次火山岩,锆石U-Pb定年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3.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

References

[1]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2007.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地质学报, 81(11): 1449?1461.
[2]  高林志, 尹崇玉, 王自强. 2002. 华北地台南缘新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 地质通报, 21(3): 130?135.
[3]  关保德. 1996. 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3?47.
[4]  关保德, 耿午辰, 戎治权, 杜惠英. 1988. 河南东秦岭北坡中?上元古界.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173.
[5]  关保德, 吕国芳, 王耀霞. 1993. 河南华北地台区中?晚元古代构造沉积盆地分析. 河南地质, 11(3): 181?191.
[6]  黄克义. 1987. 河南省栾川北部地区白土街幅I-49-67-D、潭头镇幅I-49-68-C、部分古城幅I-49-80-A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5万(地质部分). 郑州: 河南省地质矿产厅第一地质调查队: 5?57.
[7]  胡国辉, 赵太平, 周艳艳, 王世炎. 2013.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对比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9(7): 2491?2507.
[8]  翦万筹, 邱玉树, 刘洪福. 1990. 华北地台西南缘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25?260.
[9]  李三忠, 刘建忠, 赵国春, 吴福元, 韩宗珠, 杨中柱. 2004.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 岩石学报, 20(3): 633?646
[10]  李晓勇, 范蔚茗, 王岳军, 夏斌, 范立勇. 2006. 华北克拉通南缘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2): 220?230.
[11]  林舸, Zhang Y H, 王岳军, 郭锋, 范蔚茗, 闫义. 2004.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 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1): 8?14.
[12]  刘振宏, 王世炎, 张良, 杨长秀, 武太安, 崔霄峰. 2004. 华北陆块南缘燕山期陆内造山岩浆活动特征. 地质调查与研究, 27(1): 35?42.
[13]  马国干, 刘树林, 邓祝琴. 1980. 豫西晚前寒武纪汝阳群的海绿石钾?氩年龄与地层对比.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分刊, 1(2): 103?111.
[14]  万天丰, 卢海峰. 2014. 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495?511.
[15]  汪洋, 程素华. 2011. 中国东部岩石圈热状态与流变学强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1): 12?23.
[16]  张旗, 王焰,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2001.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岩石学报, 17(2): 236?244.
[17]  张旗. 2013.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吗? 岩石矿物学杂志, 32(1): 113?128.
[18]  张岳桥, 董树文, 赵越, 张田. 2007.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 综评与新认识. 地质学报, 81(11): 1462?1480.
[19]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2004. 燕山陆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地质通报, 23(9): 854?863.
[20]  陈晋镳, 张鹏远, 高振家. 1999. 中国地层典?中元古界.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5?49.
[21]  陈毓川, 王登红, 徐志刚, 黄凡. 2014.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19?229.
[22]  范蔚茗, 郭锋. 2005.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1): 44?55.
[23]  邓晋福, 赵国春, 苏尚国, 刘翠, 陈亦寒, 李芳凝, 赵兴国. 2005.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2): 157?165.
[24]  劳子强, 林德超, 柴世钦. 1989. 河南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5?124.
[25]  李钦仲, 杨应章, 贾金昌. 1985. 华北地台南缘(陕西部分)晚前寒武纪地层研究.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04?158.
[26]  吕国芳, 关保德, 王耀霞. 1993. 豫西高山河组云梦山组火山岩特点及其构造背景. 河南地质, 11(3): 38?43.
[27]  乔秀夫, 高劢. 1997. 中国北方青白口系碳酸岩Pb-Pb同位素测年及意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2(1): 1?7.
[28]  宋彪, 乔秀夫. 2008. 辽北辉绿岩墙(床)群及二道沟组玄武岩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5(3): 250?262.
[29]  苏文博, 李怀坤, 徐莉, 贾松海, 耿建珍, 周红英, 王志宏, 蒲含勇. 2012. 华北克拉通南缘洛峪群?汝阳群属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河南汝州洛峪口组层凝灰岩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的直接约束. 地质调查与研究, 35(2): 96?108.
[30]  孙枢, 从柏林, 李继亮. 1981.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 地质科学, 16(4): 314?322.
[31]  王志宏, 张兴辽, 屠森. 2008. 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17?85.
[32]  武铁山. 2002. 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 中国地质, 29(2): 147?154.
[33]  吴福元, 孙德有, 张广良, 任向文. 2000. 论燕山运动的深部地球动力学本质. 高校地质学报, 6(3): 379?388.
[34]  吴元保. 2004.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科学通报, 49(16): 1589?1604.
[35]  吴智平, 侯旭波, 李伟. 2007. 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盆地格局及演化过程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4): 385?399.
[36]  席文祥, 裴放, 巴光进. 1997. 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41: 河南省岩石地层.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83.
[37]  阎玉忠, 朱士兴. 1992. 山西永济白草坪组具刺疑源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9(3): 267?282.
[38]  翟明国, 孟庆任, 刘建明,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邵济安, 朱日祥. 2004.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地学前缘, 11(3): 285?297.
[39]  张宏, 袁洪林, 胡兆初, 柳小明. 2006. 冀北滦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锆石U-Pb测年及启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0(6): 707?720.
[40]  Gilder S and Courtillot V. 1997. Timing of the North-South China collision from new Middle to Late Mesozoic paleomagnetic data from the North China Block.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B8): 17713?17727.
[41]  Koschek G. 1993.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M cathodoluminescence from zircon. Journal of Microscopy, 171: 223?232.
[42]  Liu Y S, Hu Z C, Zong K Q, Gao C, Gao S, Xu J and Chen H. 2010. Reappraisement and refinement of zircon U-Pb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by LA-ICP-M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 1535?1546.
[43]  Ludwig K R. 2003. User’s manual for Isoplot 3.00: A Geochronological Toolkit for Microsoft Excel. Berkeley: Berkeley Geochronological Center Special Publication, 4: 25?32.
[44]  Weng W H. 1927. Crustal movement and igneous activities in eastern China since Mesozoic tim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6: 12?2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