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

, PP. 81-97

Keywords: “盆”“山”耦合,“盆”“山”脱耦,产生背景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盆”“山”耦合和脱耦是在盆地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国地质学家立足于复合大陆上油气勘探的大量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含油气盆地研究新理论。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从“山”到“盆”,文章简要回顾了其形成的2个阶段(分别以内硅铝质的和内硅镁质的造山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要总结了耦合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对盆地成因、沉积作用和盆地发育过程的制约)和脱耦的3种可能后果(盆地闭锁、盆地破坏、盆地遭受改造油气发生晚期次生成臧)及其运动学;也扼要介绍了从“盆”到“山”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理论上充实和完善“中国型盆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实践上是通过3方面的努力(开创盆地研究新阶段,指导生储盖组合和圈闭的研究,结合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探讨油气运聚规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大陆上油气勘探的理论指导。

References

[1]  贺日政,高锐,李秋生, 管烨,李朋武. 2001. 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 构造特征. 地球学报, 22(6):553-558.
[2]  吉让寿,秦德余,高长林,殷勇,范小林. 1997. 东秦岭造山带与盆地.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7.
[3]  李继亮,肖文交,闫臻 . 2003. 盆山耦合与沉积作用. 沉积学报,21(1):52-60.
[4]  李任伟,江茂生,李忠,孙枢,金福全,张雯华. 1999. 大别山北麓侏罗系大理岩砾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岩石 学报,15(40):623-629.
[5]  罗晓容. 2002. 含油气盆地流体动力学方法及研究实例.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 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 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28-239.
[6]  马文璞,李学军,刘和甫,李永林. 1993. 雪峰隆起的构造性质及其对上扬子东南缘古生代盆地的改造. 见:张渝昌等编. 江南-雪峰地区的层滑作用及多期复合构造. 北京:地质出版社, 120-147. 牛树银,孙爱群,白文吉. 1995. 造山带与相邻盆地间物质的横向迁移. 地学前缘,2(1-2):85-92.
[7]  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左胜杰. 2002.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 29(1):9- 13.
[8]  庞雄奇,罗群,姜振学,白国平,王英民. 2003. 叠合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及成因机理. 地质科学,38(3) :297-306.
[9]  苏建平,吴保祥,雷怀彦,付国民. 2002. 甘肃酒西白垩纪盆地沉积构成及盆地演化动力学分析. 沉积学报, 20(4):568- 573.
[10]  孙龙德,李曰俊,宋文杰,田作基,王国林,邬光辉. 2002.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地质科学,37(增刊) :1-13.
[11]  孙肇才. 2002.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类盆地及其含油气性.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 油气盆地研究 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73-95.
[12]  田作基. 1995. 南天山造山带和塔北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及油气远景.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30-79.
[13]  田作基,宋建国. 2002a. 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关系及其油气勘探方向.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 业委员会编. 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37-53.
[14]  田作基,胡见义,宋建国,罗志立. 2002b. 塔里木库车陆内前陆盆地及其勘探意义. 地质科学,37(增刊):105- 112.
[15]  王道轩,刘因,李双应, 金福全. 2001.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下限: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中发现榴辉岩砾石. 科学通报,46(14):1216-1220.
[16]  王伏泉,梁新权. 2002. 雪峰山西侧地带的地洼型造山-造盆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2):121-125.
[17]  王金琪. 1998.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5(2):182-190.
[18]  王清晨,彭海波,孙枢. 1991. 赣北安源煤系沉积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地质科学, 25(3):231-238.
[19]  王清晨,从柏林,马力. 1997. 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科学通报,42:575-580.
[20]  王清晨,Rumble D. 1999. 中国大别山双河超高压变质大理岩的氧、碳同位素. 中国科学(D辑), 29(3):214-221.
[21]  王清晨,李忠. 2003. 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沉积学报,21(1):24-30.
[22]  汪泽成,刘和甫,熊保贤,周海民. 2001.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地球科学,26(1):30-38.
[23]  吴根耀. 1998. 盆地研究的活动论构造观. 石油实验地质, 20(4):309-318.
[24]  吴根耀. 2001a. 古缝合线活化和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运动. 见: 中国地质学会编.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代表团学术论文 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2-39.
[25]  吴根耀,马力,钟大赉,吴浩若,季建清,邝国敦,徐克定. 2001a.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增生弧型造山带:兼论与造山作用耦 合的盆地演化. 石油实验地质,23(1):8-18.
[26]  吴根耀,马力,许效松,徐克定. 2001b. 喜马拉雅运动:对川滇交界区古地理重建的制约和楚雄盆地的改造. 古地理学报, 3(2):3-10.
[27]  赵文智,何登发,瞿辉,雷振宇,池英柳. 2001.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石油学报,22(1):7- 12.
[28]  郑洪波,Butcher K, Powell C. 2002.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 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沉积学报,20(2):274-281.
[29]  蔡立国,刘和甫. 1998. 四川前陆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见:曹佑功主编. 全球构造带,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北京:地质 出版社, 70-83.
[30]  陈海泓,孙枢,李继亮,王清晨,彭海波,许靖华. 1992. 前陆盆地的构造制约-----以湘西中生代沅麻盆地为例. 见:李继 亮主编. 中国东南海陆岩石圈结构与演化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7-31.
[31]  陈杰,卢演俦,丁国瑜. 2001. 塔里木西缘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记录------磨拉石建造及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 第四纪研 究,21(6):528-539.
[32]  戴少武,刘少峰,程顺有. 2000. 江汉及其邻区盆山耦合关系与油气.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36.
[33]  丁道桂,王道轩,刘伟新. 1996. 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25.
[34]  丁道桂,刘伟新,崔可锐, 等. 1999.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耦合关系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见:马宗晋,杨主恩,吴 正文主编. 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北京:地质出版社,364-372.
[35]  高锐,黄东定,卢德源, 钱桂华,李英康,匡朝阳,李秋生,李朋武,冯如进,管烨. 2000.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 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科学通报, 45(17):1874-1879.
[36]  高锐,肖序常,刘训, 管烨,李秋生,卢德源, 李朋武. 2001.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 岩石圈精细结构. 地球学报,22(6):547-552.
[37]  郭令智,朱文斌,马瑞士,孙岩,王锋. 2003. 论构造耦合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7(3):197-205.
[38]  郝芳,邹华耀,姜建群. 2000.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地学前缘,7(3):11-21.
[39]  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瞿辉,池英柳. 2000.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7(3):23- 37.
[40]  李思田. 1995. 沉积盆地动力学分析. 地学前缘,2(3-4):1-8.
[41]  李勇,曾允孚. 1995.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2(2):1-10.
[42]  李曰俊,胡世玲,金福全,王道轩,郝杰,殷和平. 1997.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成因类型及其与桐柏大别造山带关系的探 讨. 地质科学,32(1):19-26.
[43]  李忠,李任伟,孙枢,江茂生,张文华. 1999. 合肥盆地南部侏罗系砂岩碎屑成分及其物源构造属性. 岩石学报,15(3): 438-445.
[44]  李忠,李任伟,孙枢. 2002.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 地质通报,21(8-9):547-553.
[45]  刘光鼎. 2001a. 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 地球物理学进展,16(2):1-7.
[46]  刘光鼎. 2001b. 中国油气资源企盼二次创业. 地球物理学进展,16(4):1-3.
[47]  刘光鼎. 2002. 雄关漫道真如铁??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地球物理学进展,17(2):185-190.
[48]  刘和甫. 2001.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地球科学,26(6):581-596.
[49]  刘和甫,陆伟文,王玉新. 1990. 鄂尔多斯西缘冲断-褶皱带形成与形变. 见:杨俊杰等主编.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掩冲带的 构造与油气.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54-76.
[50]  刘和甫,梁慧社,王玉新. 1992. 贺兰山-龙门山叠瓦冲断带与前陆盆地演化. 见:中国地质学会编.“七五”地质科技重要 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55-159.
[51]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夏义平,刘立群. 1994a. 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地球科学,19(6): 727-741.
[52]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沈飞. 1994b.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地质学报,68(2):101- 118.
[53]  刘和甫,夏义平,刘立群. 1999a.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连锁断滑系统. 见:马宗晋,杨主恩,吴正文主编. 构造地质学??岩 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北京:地震出版社, 29-40.
[54]  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 尚培乐. 1999b.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地学前缘, 6(3):121-132.
[55]  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李永林,刘立群,张建珍. 2000a.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地学 前缘,7(3):55-72.
[56]  刘和甫,梁慧社,李晓清,殷进垠,朱德丰,刘立群. 2000b.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地学前缘, 7(4):477-486.
[57]  刘少峰,李思田,庄新国,焦养泉,卢宗盛. 1996.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 地质学报,70(1): 12-22.
[58]  刘少峰,李思田,张国伟. 1999a. 论造山带与盆地演化的耦合与非耦合关系―-以秦岭及其旁侧盆地为例. 见:马宗晋,杨 主恩,吴正文主编. 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 北京:地震出版社, 356-363.
[59]  刘少峰,张国伟,程顺有,姚安平. 1999b.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地质科学,34(3): 336-346.
[60]  刘少峰,张国伟,程顺有,赖绍聪,李三忠,陈世悦,姚安平. 1999c.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盆地演化与深部构造作用过程. 见:李思田,王华,路凤香主编. 盆地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0-145.
[61]  刘少峰,张国伟,张宗清, 苏尚国. 2001. 合肥盆地花岗岩砾石同位素年代学示踪. 科学通报,46(9):748-753.
[62]  卢华复,贾东,陈楚铭, 刘志宏,王国强,贾承造. 1999.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地学前缘,6(4):215- 221.
[63]  陆克政,漆家福,戴俊生, 等. 1997. 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 北京:地质出版社. 251.
[64]  吴根耀. 2000. 造山带地层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218.
[65]  吴根耀. 2001b. 古深断裂活化与燕山期陆内造山运动------以川南滇东和中扬子褶皱冲断系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5( 3):246-253.
[66]  吴根耀. 2002. 燕山运动和中国大陆晚中生代的活化. 地质科学,37(4):453-461.
[67]  吴根耀. 2003. 初论造山带古地理学. 地层学杂志, 27(2):81-98.
[68]  吴根耀,王晓鹏,钟大赉. 1999. 藏东南地区早白垩世的安第斯型弧火山岩. 岩石学报,15(3):422-429.
[69]  吴根耀,马力. 2002a.“盆”“山”耦合和脱耦:含油气盆地研究的新思路.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 油气 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36.
[70]  吴根耀,陈焕疆,马力,徐克定. 2002b. 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 古地理学报,4(2):77-86.
[71]  吴根耀,陈焕疆,马力,徐克定. 2002c. 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的发育及对矿产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启示. 石油实验地质,24( 1):3-12.
[72]  吴根耀,马力. 2002d. 对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油气远景的若干新思考. 见:李德生等著. 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 272-291.
[73]  吴根耀,马力. 2003a. 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 石油实验地质, 25(2):99-109.
[74]  吴根耀,马力,陈焕疆,徐克定.2003b.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7 (4):
[75]  徐春华,丘连贵,雷敏,李学田. 2002.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2(2): 91-98.
[76]  徐汉林,赵宗举,杨以宁,汤祖伟. 2003.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 地球学报,24(1):27-33.
[77]  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 2001.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 地质学报,75(2):165-174.
[78]  徐政语. 2002. 中生代以来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盆山耦合作用研究―兼论对盆地油气系统的约束(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1-73.
[79]  薛爱民,金维浚. 2001. 合肥盆地油气地质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构造耦合.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56, 161-168.
[80]  杨宝俊,张兴洲,孟令顺, 吴福元, 孙晓猛, 孙加鹏, 刘财, 冯暄. 2001.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篱笆图及其说明??10条GGT 地球物理资料.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31(4):385-390.
[81]  尤绮妹,孙凤霞. 2002. 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动态研究方法探讨及其意义.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编. 油气 盆地研究新进展第一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3-142.
[82]  于福生,漆家福,陈书评. 2000. 前陆盆地与造山带耦合过程及其对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研究进展. 地质科技情报,19(4) :50-54.
[83]  张国伟,周鼎武,于在平. 1992. 大别造山带与周口断坳陷盆地。见:马杏垣,杨森楠,朱志澄主编. 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23.
[84]  张国伟,李三忠,刘俊霞, 滕志宏,金海龙,李伟,黄先雄,吴亚红. 1999.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地学前 缘,6(4):203-214.
[85]  郑洪波,Butcher K, Powell C. 2003.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I. 沉积相与沉积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21(1):46-51.
[86]  周鼎武, 赵重远, 李银德, 翦万筹, 叶俭, 陈刚. 199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质特征及其与秦岭造山带的关系. 北京:地质 出版社, 178.
[87]  朱筱敏,康安,韩德馨,王延斌,康强. 2003.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地质科学, 38(3):367-37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