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南部新构造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 PP. 486-494
Keywords: 伊犁盆地 ,新构造 ,运动期次 ,ESR年龄
Abstract: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是区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分为五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更新世至今。新构造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并控制了伊犁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展布,尤以东西向断裂对铀矿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与新构造作用东强西弱相对应,西部的成矿条件比东部好。
References
[1] 夏毓亮,林锦荣,侯艳先, 刘汉彬,范光.2002.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成矿同位素地质特征.铀矿地质,18(3):150-155.
[2] 夏毓亮,林锦荣,刘汉彬,范光,侯艳先. 2003. 中国北方主要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年代学研究. 铀矿地质,19(3):129-136.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新疆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4] 杨奎峰,杨坤光,马昌前. 2004. 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3):263-269.
[5] 业渝光. 2002. 地质测年于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技术研究及应用. 北京:海洋出版社.
[6] 张国伟,李三忠,刘俊霞,腾志宏,金海龙,李伟,黄先雄,吴亚红.1999.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地学前缘,6(4):203-214.
[7] Hendrix M S, Dumistr T A and Graham S A. 1994.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unroofing in the Chinese Tianshan: An early effec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Geology, 22: 487-490.
[8] 陈戴生,王瑞瑛,李胜祥.1997. 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铀矿地质,13(6):327-335.
[9] 陈华慧,林秀伦,关康年,徐建明.1994. 新疆天山地区早更新世沉积及其下限.第四纪研究,1:38-47.
[10] 陈正乐,陈宣华,王小凤,程华汉. 2002.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矿床地质(增刊),21:853-856.
[11] 邓起东,冯先岳,张培震, 徐锡伟,杨晓平,彭斯震.2000. 天山活动构造.北京:地震出版社, 17-23.
[12] 董秀芳,熊永旭.1995. 伊宁盆地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石油实验地质,17(1):17-25.
[13] 古抗衡.1997. 新疆伊犁盆地铀成矿特征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1):18-23.
[14] 韩效忠,李胜祥,郑恩玖,李细根,蔡煜琦,陈正乐. 2004.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新疆地质,22(4):378-381.
[15] 李志忠. 1994. 天山北麓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3):104-111.
[16] 梁兴中, 高钧成. 1999. 断裂成矿年龄的α石英ESR研究. 矿物岩石, 19(2):69-71.
[17] 林双幸.1995.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铀矿远景评价.铀矿地质,11(4):201-208.
[18] 王果.2002. 新疆造山-造盆作用与砂岩型铀成矿.新疆地质,6(2):110-113.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