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依舒地堑汤原、方正断陷古近纪边界断裂活动特征
, PP. 445-454
Keywords: 依舒地堑,断陷盆地,边界断裂,传递断层
Abstract: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为其两个面积较大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对汤原断陷和方正断陷边界断裂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依舒断裂带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在始新世-渐新世依舒地堑边界断裂的活动整体上具有多中心、不均衡的特征,汤原断陷东部的边界断裂为控盆断裂,方正断陷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西部边界断裂为主要控盆断裂。断层的生长指数分析表明,依舒地堑内部的北西向断裂与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一致的规律性,都起到协调边界断裂演化发展的作用。依舒地堑边界断裂转换引张方向是由莫霍面梯度带的倾斜方向所决定,梯度带的倾向与地堑的整体伸展方向相同。
References
[1] | 陈发景. 1992. 盆地分析-伸展盆地.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0-50.
|
[2] | 程学儒. 1984. 对依兰-伊通地堑若干特征的认识. 构造地质论丛, (3) : 50-53.
|
[3] | 李思田. 1988. 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集规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56-70.
|
[4] | 刘茂强. 1993. 伊通-舒兰地堑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0-90.
|
[5] | 罗群. 1999. 汤原断陷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新疆石油地质, 20 (2): 90-98.
|
[6] | 马杏垣, 刘昌铨, 刘国栋. 1991. 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55-62.
|
[7] | 任建业,张青林.2004.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3):254-262.
|
[8] | 王孔伟, 陈守田, 刘立刚. 1998. 黑龙江省东部第三系盆地传递断层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7 (4): 1-3.
|
[9] | 王勇生,朱光,王道轩,刘国生,宋传中.2004.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3):228-238.
|
[10] | 吴根耀,马力.2004.“盆”“山”耦合和脱耦:进展,现状和努力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1):81-97.
|
[11] | 许浚远. 1997. 依舒地堑新生代构造演化. 地球科学, 22 (4): 406-410.
|
[12] | 许志琴. 1984. 郯庐裂谷系概述. 构造地质论丛, (3): 39-40.
|
[13] | 张宝政. 1980.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0 (1): 34-36.
|
[14] | 张丽芬, 张树明, BREWER T S. 2005. 地球运动的动力学模式: 从板块构造到地幔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 (4): 551-554.
|
[15] | 赵文峰. 1984. 下辽河-伊通大陆裂谷形成演化与地震活动. 构造地质论丛, (3): 62-67.
|
[16] | 朱光, 王道轩, 刘国生, 宋传中, 徐嘉炜, 牛漫兰. 2001.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地质科学, 36 (3): 269-278.
|
[17] | Ben?Arrahamz. 1992.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basins along continental transform fault. In: Ziegler P A (ed). Geodynamics of rifting, 215: 209-22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