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海云,舒良树,张云银,林春明,刘国宏,赵彦彦. 2004.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10(2):250-256.
|
[2] | 陈建平,钟建华,饶孟余,冀国盛. 2003.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相初步研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3(2):48-53.
|
[3] | 程日辉,王璞?,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2004.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2):134-141.
|
[4] | 江来利,刘贻灿,吴维平,苏文. 1999.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历史及折返过程. 地质科学, 34(4):432-441.
|
[5] | 林舸,Y. H. Zhang, 王岳军,郭锋,范蔚茗,阎义.2004.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1):8-14.
|
[6] | 鲁国明,朱光,李学田,王道轩,宋传中,刘国生. 2002. 郯庐断裂带对合肥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 石油实验地质,24(3):216-222.
|
[7] | 牛漫兰,朱光,刘国生. 2002.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与深部过程. 地质科学, 37(4):393-404.
|
[8] | 时华星. 2005. 合肥盆地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与盆地成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2(2):1-4.
|
[9] | 谭明友,陶明信,贾红义,史宝光. 2003. 合肥盆地地质格架演化及油气条件分析,煤田地质与勘探,31(4):1-5.
|
[10] | 王勇生,朱光,王道轩,刘国生,宋传中.2004.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3):228-238.
|
[11] | 吴跃东,邵莉. 2002. 安徽合肥盆地东北部白垩纪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层学杂志,26(2):111-118.
|
[12] | 徐汉林, 赵宗举,吕福亮,杨以宁,汤祖伟,孙国忠,徐云俊.2004.南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与含油气性.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8(4):450-463.
|
[13] | 徐嘉炜,马国锋, 1992.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 地质论评,38(4):316-324.
|
[14] | 赵宗举,朱琰,王根海,徐云俊,冯加良. 2002. 叠合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为例. 石油学报,23(1):11-18.
|
[15] | 郑德顺,吴智平,李凌,陈燕章,李伟,周瑶琪. 2004. 惠民凹陷中生代和新生代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5):6-12.
|
[16] | 朱光,刘国生,宋传中,王道轩. 2000,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高校地质学报,6(3):396-404.
|
[17] | 朱光,牛漫兰,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李长城. 2005.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 地质学报, 79 (3): 303-316.
|
[18] | 朱光,牛漫兰,刘国生. 2002.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地质学报, 76(3):325-334.
|
[19] | 朱光,王勇生,王道轩,牛漫兰,刘国生,谢成龙. 2006. 前陆变形与沉积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地质科学, 41(1): 102-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