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 PP. 508-519
Keywords: 崆峒山组砾岩 ,动力学机制 ,晚三叠世
Abstract: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References
[1] 白云来, 王新民, 刘化清, 李天顺. 2006.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地质学报, 80(6): 792-813.
[2] 陈安宁,韩永林,杨阳.2002.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大型三角洲沉积.低渗透油气田,7(2):1-4.
[3] 陈刚,孙建博,周立发,章辉若,李向平,李向东.2007.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年龄记录.中国科学(D辑),37(S1):110-118.
[4] 陈刚.1999.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沉积学报,17(3):409-413.
[5] 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2005.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古地理学报,7(1):34-44.
[6]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89.甘肃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06-232.
[7] 汤桦,白云来,房乃珍,冯明,程玉红,廖建波.2006.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陆梁”的形成和演化.甘肃地质,15(1):2-9.
[8] 万天丰.2004.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
[9] 王宏强.2001.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转换与沉积-构造格局.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吴堑虹. 2001.裂变径迹法在大地构造学中的一些应用.地质地球化学,29(1):83-89.
[11] 赵红格,刘池洋,王建强,王锋,银燕.2007.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中国地质,34(3):384-391.
[12] 赵文智,王新民,郭彦如,刘化清,白云来.2006.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及其改造演化.石油勘探与开发,33(1):6-13.
[13] 赵重远,刘池洋.1990.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4]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97.甘肃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5] 韩永林,李健,王海红,张钊.2005a.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分析.低渗透油气田,10(4):1-4,34.
[16] 韩永林.2005b.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晚三叠纪早期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何自新,杨华,袁效奇.2005.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图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8] 柯保嘉,陈昌明,陈志明,汪寿松,姜好仁,惠斌耀.199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砾质冲积扇沉积学特征.沉积学报,4(3):11-19.
[19] 李曙光,S.R.Hart,郑双根,郭安林,刘德良,张国伟.1989.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钕同位素年龄证据.中国科学(B辑),(3):312-319.
[20] 李思田,路凤香,林畅松.1997.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1] 李向平,陈刚,章辉若,李向东.2006.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3):1-4.
[22] 李延平,林振宏,郑建斌,伊三泉,滕玉红,王岫岩.2005.羌塘盆地燕山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4(2):20-24.
[23] 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岳乐平,赵俊峰,王建强.2006.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地质学报,2006,80(5):617-638.
[24] 刘池洋,赵红格,王锋,陈洪.2005.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地质学报,79(6):737-747.
[25] 刘和甫,汪泽成,熊保贤,李永林,刘立群,张建珍.2000.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地学前缘,7(3):55-72.
[26] 刘和甫. 2001.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地球科学,26(6):581-596.
[27] 刘化清,李相博,白云来,房乃珍,廖建波.2006.鄂尔多斯盆地“崆峒山砾岩”成因初步分析.天然气地球科学,17(5):668-671.
[28] 刘少峰,李思田,庄新国,焦养泉,卢宗盛.1996.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地质学报,70(1):12-22.
[29] 刘绍龙.1986.华北地区大型三叠纪原始沉积盆地的存在.地质学报,60(2):128-138.
[30] 马醒华,邢历生,杨振宇,徐树金,张景鑫.1993.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6(1):1-8.
[31] 马延红,仲新.2007.六盘山地区晚三叠世崆峒山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类型.甘肃科技,23(1):98-100.
[32] 任文军,张庆龙,张进,郭令智.1999.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3(2):191-196.
[33] 孙建博,陈刚,章辉若,白国绢,李向东,李向平.2006.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沉积响应.西北地质,39(3):91-96.
[34] 吴中海,吴珍汉.2003.大青山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历史.地球学报,24(3):205-210.
[35] 闫小雄.2001.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古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格局恢复.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6] 殷鸿福,杨逢清,黄其胜.1992.秦岭及邻区三叠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21.
[37] 章森桂,严惠君.2005.“国际地层表”与GSSP,地层学杂志.地层学杂志,29(2):188-204.
[38] 张庆龙,解国爱,任文军,袁玉珍,肖文霞,郭令智. 2002.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向断裂的发育及其地质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24(2):119-125.
[39] 朱夏.1984.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第九号, 197-209.
[40] Ketcham R A ,Donelick R A and Carlson W D.1999.Variability of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nealing kineticsⅢ:Extraploration to geological times scales. American Mineralogist, 84:1235-125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