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江南断裂构造属性及成生环境初探

, PP. 372-380

Keywords: 江南断裂,流体包裹体,差异应力,ESR测年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江南断裂作为江南隆起带北缘边界的区域性断裂,时空变形特点表现为前燕山期非造山性质的沉积相突变带和燕山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变形带。突变带内同生角砾岩仅具相带划分意义。构造变形带内江南断裂中浅层宏观总体表现逆冲断层;地质证据和ESR年龄证据表明断裂作用起始于燕山早期,持续至喜山早期;宏微观构造、包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综合研究显示断层总体处于脆性、低温、低差异应力构造变形环境。但江南断裂现今中浅层主要变形形迹和成生条件所表现的构造属性与空间断层性质不相对应,原因可能与中浅层构造变形样式、基底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力作用特点有关。

References

[1]  漕洛华, 葛宗侠. 1987. 鄂东南深部地质初步探讨. 湖北地质, 1(1): 47-59.
[2]  董树文, 方景爽, 李勇, 朱洪吉. 1994. 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 地质论评, 40(2): 111-119.
[3]  付宜兴,张萍,李志祥,杨振武,刘新民,王韶华. 2007. 中扬子区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建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1(3):308-314.
[4]  郭建华,高振中,王正允,曾允孚. 1997.鄂东南大沙坪下奥陶统碳酸盐重力流及自发振动成因机理. 岩石学报,13(2):245-253.
[5]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湖北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地质出版社, 569-571.
[6]  鞠魁祥. 1987. 长江中、下游印支运动性质问题.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8(1): 21-33.
[7]  Ferrill D A, Morris A P, Evans M A, Burkhard M, Groshong Jr R H and Onasch C M. 2004. Calcite twin morphology: A low?temperature deformation geothermometer.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6: 1521-1529.
[8]  Jamison W R and Spang J H. 1976. Use of calcite twin lamellar to infer differential stress. Geol Soc Amer Bull, 87(6): 868-872.
[9]  李昌鸿,刘新民,付宜兴,王有来,郭战峰. 2008. 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演化. 地质科技情报,27(2):34-38.
[10]  李纯泉,陈红汉,陈汉林. 2005. 塔河油田奥陶系热流体活动期次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32(2): 231-235.
[11]  刘国生. 1997. 江南断裂带(皖南段)的变形特征及震旦纪以来的构造演化.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3): 97-102.
[12]  刘新民,郭战峰. 2006. 鄂东南地区印支期以来构造变形特征及油气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0(1):18-22.
[13]  刘云生, 杨振武, 陈红, 廖宗廷, 周征宇, 陈焕疆. 2004.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隐伏前锋构造与盆地成生关系.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6(3): 21-24.
[14]  田学望,何人亮,龚志愚,李正华,彭小桂. 2004. 鄂东南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岩相差异研究. 资源环境与工程, 18(3):18-24.
[15]  王维襄编著. 1984. 固体力学. 武汉:武汉地质学院教材科,360-365.
[16]  谢建磊,杨坤光,马昌前. 2006.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高校地质学报,12(1):14-21.
[17]  解习农,李思田,董伟良,张敏强,杨计海. 1999. 热流体活动示踪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以莺歌海盆地为例. 地球科学,24(2): 183-188.
[18]  杨绍祥. 1998. 湘西花垣-张家界逆冲断裂带地质特征及其控矿意义. 湖南地质,17(2):96-104.
[19]  杨巍然,张文淮.1996a.断裂性质与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地球科学,21(3):285-290.
[20]  杨巍然,张文淮. 1996b. 构造流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地学前缘,3(3-4): 124-130.
[21]  杨志坚. 1981. 江南一条地层、岩相、古生物等突变带的性质问题. 地质论评,27(2): 123-129.
[22]  杨志坚.1987.横贯中国东南部的一条古断裂带.地质科学, 3: 221-230.
[23]  杨志坚. 1988. 江南一条中强地震带初探. 地震地质,10(2): 14-18.
[24]  张汉金. 1998. 鄂东南奥陶纪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作用研究. 湖北地矿,12(1): 1-6.
[25]  张汉金. 2000. 湖北早古生代古地理基本模式. 见: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02-106.
[26]  周雁. 1998. 江南断裂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326
[27]  周雁. 1999. 湘鄂边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海相油气地质,4(4):31-38.
[28]  朱志澄主编. 1999. 构造地质学.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4-46.
[29]  朱志澄,马曹章,杨坤光. 1989. 鄂东南多层次滑脱拆离及其桐柏-大别上滑脱拆离的对接关系. 地球科学,14(1):19-27.
[30]  左文超. 2000. 论印支运动在湖北境内表现特点――兼论省内盖层褶皱形成主要时期. 湖北地矿,14(3): 16-22.
[31]  左文超,周少东. 1992. 鄂东南地区“江南古断裂”异议. 湖北地质,6(1):48-5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