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道伦达坝铜多金属矿床特征研究
, PP. 402-410
Keywords: 铜多金属矿床,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矿床地质特征,道伦达坝,内蒙古
Abstract:
通过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本厘清了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岩浆岩特征),围岩蚀变类型、矿体分布特征、矿石组合及可能的成矿过程,认为道伦达坝二道沟矿区铜多金属矿为中高温热液脉型,受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板岩层内北东向断裂及褶皱构造的控制,前进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及其集聚和运移的热动力条件,而围岩地层提供的金属元素保证了矿体的规模和质量。
References
[1] | 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 2005.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92 : 157-165.
|
[2] | 林舸,赵崇斌,肖唤钦,陈广浩,阎义,张德圣,刘士林,陈运平. 2008. 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2(2):133-142.
|
[3] | 刘建明,张锐,张庆州. 2004a. 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 地学前缘,11(1):269-276.
|
[4] | 刘建明,曾庆栋,刘洪涛. 2004b. 热水沉积的层状矽卡岩及其共生的喷流型矿床-以大兴安岭南段为例. 见:矿床学-理论与实践: 祝贺郑明华教授从事地质工作50周年暨70寿辰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9-126.
|
[5] |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量队. 1978.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西乌珠穆沁旗幅.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 5-20.
|
[6] |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1991.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0-90.
|
[7] | 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小组. 1983. 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第三册).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5-56.
|
[8] | 邵济安,洪大卫,张履桥. 2002. 内蒙古火成岩Sr?Nd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地质通报, 21(12): 817-822.
|
[9] | 邵济安,牟保磊,何国琦. 1997. 华北北部在古亚洲域与太平洋域构造叠加过程中的地质作用. 中国科学(D辑), 27(5):390-394.
|
[10] | 邵济安,张履桥,牟保磊. 1998.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的构造热演化. 中国科学(D辑), 28 (3) :193-200.
|
[11] | 盛继福,傅先政等. 1999. 大兴安岭中段成矿环境与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北京: 地震出版社, 9-33.
|
[12] | 施林道. 1996. 大兴安岭铜蕴矿潜力评议及找矿思路.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51: 16-21.
|
[13] | 汪雄武,王晓地. 2002. 花岗岩成矿的几个判别标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21(2): 119-130.
|
[14] | 王万军,孙振家,胡祥昭. 2005. 内蒙古前进场花岗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地质与勘探, 41(2): 35-40.
|
[15] | 肖庆辉,邓晋福,马大铨. 2002.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2-90
|
[16] | 岳永君. 1994. 也谈大兴安岭南段前进场岩体成因类型与环境. 矿物岩石学杂志, 13(4):305-308.
|
[17] | 赵一鸣,张德全等. 1997. 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 地震出版社, 125-143.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