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 PP. 1-9

Keywords: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小型克拉通盆地,前陆逆冲带,油气分布规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References

[1]  陈发景等. 1992.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 现代地质, 6(3): 317-327
[2]  何登发, 贾承造, 柳少波等. 2002.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油气多期成藏动力学.科学通报, 47(增刊): 122-130
[3]  贾承造, 魏国齐, 姚慧君等. 1995. 盆地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地质: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4]  贾承造, 魏国齐. 1996. 塔里木盆地的古生界古隆起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构造及其控油意义. 见: 童晓光, 梁狄刚, 贾承造主编. 塔里木盆地地质研究新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25-234
[5]  贾承造. 1997.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438
[6]  贾承造, 杨树蜂, 陈汉林等. 2001. 特提斯北缘盆地群构造地质与天然气.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162
[7]  贾承造, 魏国齐. 2002.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科学通报, 47(增刊): 1-8
[8]  贾承造. 2005.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石油勘探与开发, 32(4): 9-15
[9]  贾承造, 魏国齐, 李本亮. 2005. 中国小型克拉通盆地群的叠合复合性质及其含油气系统. 高校地质学报, 11(4): 479-492
[10]  李本亮, 贾承造, 庞雄奇, 管树巍. 2007. 环青藏高原北部盆山体系内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变化规律. 地质学报, 81(9): 1-8
[11]  邱中健, 龚再升主编. 1999. 中国油气勘探(第一卷).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2]  宋岩, 魏国齐, 赵孟军等. 2008.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236
[13]  王红军, 周兴熙. 1999. 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系统划分. 天然气工业, 19(2): 19-23
[14]  魏国齐, 贾承造, 施央申等. 2000.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地质学报, 74(2): 123-133
[15]  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等. 2002. 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和北缘盆地群形成及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前景. 科学通报, 47(增刊): 36-43
[16]  张渝昌. 1997a. 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5-149
[17]  张渝昌. 1997b. 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450
[18]  赵靖舟, 李启明. 2002.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科学通报, 47(增刊): 116-121
[19]  赵文智, 何登发, 李伟等. 1997. 含油气系统的内涵与描述方法. 见: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9-25
[20]  贾承造. 2007.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地学前缘, 14(4): 96-104
[21]  李春昱等. 1982. 亚洲大地构造图说明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2]  李景明, 刘树根, 李本亮等. 2006. 中国西部C?型前陆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聚集.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278
[23]  梁狄刚, 皮学军, 彭燕. 1997. 塔北隆起“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个海、陆相油气系统的实例. 见: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99-111
[24]  梁狄刚, 张水昌, 赵孟军等. 2002. 库车拗陷的油气成藏期. 科学通报, 47(增刊): 56-63
[25]  卢华复, 陈楚铭, 刘志宏等. 2000.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 石油学报, 21(3): 18-24
[26]  张恺. 1995. 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