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

, PP. 554-562

Keywords: 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压力结构,油气成藏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References

[1]  艾能平, 任建业, 祁鹏, 史双双, 佟殿君, 胡德胜. 2009. 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33(3):343-351.
[2]  卞从胜, 柳广弟. 2009. 异常地层压力的综合预测方法及其在东营凹陷的应用. 地质科技情报, 28(4):1-7.
[3]  操应长, 徐涛玉, 王艳忠, 刘晖. 2009. 东营凹陷古近系储层超压成因及其成藏意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3):34-38.
[4]  程本合. 2009. 超压盆地热演化及其对油气勘探潜力的影响――以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为例. 石油实验地质, 31(1):36-39.
[5]  郭兴伟, 施小斌, 丘学林, 吴智平, 杨小秋, 肖尚斌. 2007.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31(3): 273-280.
[6]  国建英, 于学敏, 李剑, 王东良, 崔会英, 李志生. 2009. 歧口凹陷歧深1井气源综合对比.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3):393-399.
[7]  郝芳, 邹华耀, 倪建华, 曾治平, 王敏芳. 2002. 盆地超压系统演化与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7(5):610-615.
[8]  郝芳, 蔡东升, 邹华耀, 方勇, 曾治平. 2004. 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9(5):510-524.
[9]  刘晓峰, 解习农, 张成. 2008.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储层超压特征与成因机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3(3):337-341.
[10]  马启富, 陈思忠, 张启明. 2000. 超压盆地与油气分布. 北京:地质出版社:1-10.
[11]  孟元林, 李斌, 王志国, 王粤川, 牛嘉玉, 殷秀兰, 李军, 肖丽华. 2008. 黄骅坳陷中区超压对有机酸生成和溶解作用的抑制. 石油勘探与开发, 35(1):40-44.
[12]  孟元林, 刘德来, 贺如, 王志国, 张文才, 殷秀兰, 李军. 2005. 歧北凹陷沙二段超压背景下的成岩场分析与储层孔隙度预测. 沉积学报, 23(13):389-395.
[13]  蒲秀刚, 吴永平, 周建生, 杨池银, 廖前进, 周立宏, 肖敦清, 查明, 柳飒. 2007. 歧口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石油学报, 28(2):35-39. 苏俊青, 赵厚祥, 钱茂路, 李红星, 于超, 魏永生, 刘安元. 2009. 歧口凹陷湖盆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新疆地质, 27(4):383-386.
[14]  孙和风, 彭文绪, 周心怀. 2009.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盐构造成因探讨. , 33(3):352-358.
[15]  王德强, 柳广弟. 1999. 歧口凹陷深层流体势场特征与油气运移. 石油勘探与开发, 26(3):15-17. 夏存银, 廖远涛, 黄传炎, 陈思, 任培罡, 廖计华. 2010.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第三纪构造特征的自相似性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分析. 石油天然气学报, 32(1):165-169.
[16]  向才富, 冯志强, 吴河勇, 庞雄奇, 李军虹. 2006. 松辽盆地异常压力系统及其形成原因探讨. 地质学报, 80(11):1752-1757.
[17]  解习农, 李思田, 刘晓峰. 2006. 异常压力盆地流体动力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5-16.
[18]  解习农, 成建梅, 孟元林. 2009. 沉积盆地流体活动及其成岩响应. 沉积学报, 27(5):863-871.
[19]  徐振中, 陈世悦, 姚军, 王永诗. 2008.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的时空关系. ,32(3):317-325.
[20]  张立新, 李军, 刘淑芝, 张琳. 2000. 试析歧北凹陷异常压力在深层油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 石油勘探与开发, 27(5):1921.
[21]  周立宏, 肖敦清, 蒲秀刚, 李洪香. 2010. 岩性油气藏陆相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与优势相富集新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岩性油气藏, 22(1):7-11.
[22]  Du Xuebin, Xie Xinong, Lu Yongchao, Zhang Liang and Zhang Cheng. 2010. Hydrogeo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 in relation to Overpressures and Fluid Flow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06(1-3): 77-83.
[23]  Li Huijun, Wu Tairan, Ma Zongjin and Zhang Wencai. 2004. Pressure retardation of organic maturation in clastic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from the Banqiao Sag, Easter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1(9): 1083-1093.
[24]  Hunt J M. 1990.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 AAPG Bulletin, 74(1): 1-12.
[25]  Law B E, Ulmishek G F and Slavin V I. 1998. Abnormal pressures in hydrocarbon environments. AAPG Memoir, 70: 1-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