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
, PP. 585-592
Keywords: 郯庐断裂 ,走滑断层 ,拉分盆地 ,渤海湾盆地 ,莱州湾
Abstract:
高分辨三维地震可视化及方差切片分析显示,郯庐断裂渤海海域莱州湾段北北东向断裂系发育。断层在水平方差切片上的拖拽现象、断裂带内部断层的组合关系以及凹陷沉积中心的迁移等,表明古新世以来该区存在右旋走滑运动。假设在东、西两支断层的走滑拉分作用下,根据可容纳空间不变原理,设计了三角形模型、长方形模型、半地堑型模型以及地堑型模型共四种模型,计算莱州湾凹陷南北长度和凹陷深度的关系,其中半地堑模型计算得到的郯庐断裂的水平位移为7km。结合断层的平面分布和断层的切割关系,表明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难以控制莱州湾凹陷的形成,走滑拉分作用只是在走滑断裂带内部形成了局部小型洼地,其规模很小,影响非常有限。
References
[1] 单家增, 张占文, 孙红军, 肖乾华, 许坤, 金健, 汪道京. 2004b.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石油勘探与开发, 31(1):15-17.
[2] 龚再升, 蔡东升, 张功成. 2007.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石油学报, 28(4):1-10.
[3] 罗立志, 李景明, 李小军, 刘树根, 赵锡奎, 孙玮. 2005.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5(6): 699-706.
[4] 彭文绪,史浩,孙和风,于海波,郑江峰. 2009a. 郯庐走滑断层右旋走滑的地震切片证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4(6):755-759.
[5] 彭文绪,辛仁臣, 孙和风, 吴奎, 史浩, 王德英. 2009b.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的形成和演化. 石油学报, 30 (5): 654-660.
[6] 漆家福, 陈发景. 1995. 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陷盆地构造解析.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52.
[7] 漆家福, 邓荣敬, 周心怀, 张克鑫. 2008.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中的郯庐断裂带构造. 中国科学(D辑), 38(增): 19-29.
[8] 乔秀夫, 高林志, 彭阳, 李海兵. 2001.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事件、层序及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1(11):911-918.
[9] 乔秀夫, 张安棣. 2002. 华北地块、胶辽朝地块与郯庐断裂. 中国地质, 29(4): 337-345.
[10] 施炜,张岳桥,董树文. 2003. 郯庐断裂带中段第四纪活动及其分段特征. 地球学报, 24(1):11-18.
[11] 汤加富, 许卫. 2002. 郯庐断裂带南段并无巨大平移. 地质论评, 18(5):449-456.
[12] 万天丰, 朱鸿. 1996. 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左行走滑断距及其形成时期. 高校地质学报,2(1):14-27.
[13] 魏文博, 叶高峰, 金胜, 邓明,景建恩,彭志强,林昕,宋石磊,唐宝山,屈栓柱,陈凯,杨宏伟,李国强. 2008. 华北地区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减薄的华北岩石圈特点. 地学前缘, 15(4): 204-216.
[14] 肖尚斌, 高喜龙, 姜在兴, 谯汉生. 2000.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的走滑活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 24(4): 321-328.
[15] 许浚远, 张凌云. 2000a.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成盆机制述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1(2):93-98.
[16] 许浚远, 张凌云. 2000b. 西北太平洋边缘新生代盆地成因:连锁右行拉分裂谷系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1(3):185-292.
[17] 余朝华, 韩清华, 董东东,陈珊珊,兖鹏. 2008.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的估算.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1):62-69.
[18] 余一欣, 周心怀, 汤良杰, 彭文绪, 吕丁友, 王应斌. 2008.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KL11?2地区盐构造特征. 地质学报, 82(6): 731-737.
[19] 周建波, 程日辉, 刘建辉. 2005. 郯庐断裂中段管帅拉分盆地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科学, 40(4): 486-498.
[20] 周建波, 胡克, 申宁华, 赵达. 1999. 郯庐断裂中段石场-中楼拉分盆地的确定. 地质科学, 34(1):18-28.
[21] 蔡东升, 罗毓晖, 姚长华. 2001. 渤海莱州湾走滑拉分凹陷的构造研究及其石油勘探意义. 石油学报,22(2):19-25.
[22] 曹忠祥. 2008.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走滑拉分-裂陷盆地伸展量、沉降量估算. 地质科学,43(1):65-81.
[23] 陈发景, 汪新文. 1996.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地质论评, 42(4):304-310.
[24] 程有义, 李晓清, 汪泽成, 唐泽伟. 2004.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石油勘探与开发,31(6):32-35.
[25] 戴俊生, 李理. 2002. 油区构造分析. 山东: 石油大学出版社: 33.
[26] 戴俊生, 陆克政, 宋全友, 陈书平. 1995. 胶莱盆地的运动学特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1-6.
[27] 单家增, 张占文, 肖乾华. 2004a. 辽河坳陷古近纪两期构造演化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石油勘探与开发, 31(3): 14-17.
[28] 何斌. 2001. 渤海湾复式盆地动力学探讨. 石油实验地质,23(1):27-29.
[29] 洪景鹏, 宫田隆夫, 孙元林. 1998. 马站盆地成因与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性. 地质力学学报, 4(l):33-36.
[30] 姜波, 徐嘉炜. 1989. 一个中生代的拉分盆地――宁芜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地质科学, (4):314-322.
[31] 刘德良, 陶士振. 2000.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构造组合研究. , 24(4): 314-320.
[32] 刘国生,朱光,王道轩,宋传中,朱漫兰. 2002.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沉积学报,20(2):267-273.
[33] 刘和甫, 李晓清, 刘立群, 侯高文, 边海军. 2005. 伸展构造与裂谷盆地成藏区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6(5):537-552.
[34] 孙和风, 彭文绪, 周心怀. 2009.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盐构造成因探讨. , 33(3):352-358.
[35] 汤加富, 李怀坤, 娄清. 2003.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地质通报, 22(6):426-436.
[36] 周建勋, 周建生. 2006.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 物理模拟和讨论. 中国科学(D辑), 36(6): 507-519.
[37] 周荔青, 刘池洋. 2006. 深大断裂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油气资源分布.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0.
[38] 朱光,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2002.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地震地质, 24(2):265-277.
[39] 朱光,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2003.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地质通报, 22(3):200-207.
[40] Bartllett W L, Friedman M and Logan J M. 1981. Experimental folding and faulting rocks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 Tectonophysics, 79: 255-277.
[41] Harding T P. 1974. Petroleum traps associated with wrench faults. AAPG Bulletin, 58(7): 1290-1304.
[42] Li?Yuan Hsiao, Stephan A Graham and Nat Tilander. 2004. Seismic reflection imaging of a major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a rift system: Paleogen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system, Liaodong Bay, Bohai, offshore China. AAPG Bulletin, 88(1): 71-97.
[43] Sylvester A G. 1988. Strike?slip fault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00:1666-1703.
[44] Waldron N H. 1986. The role of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at plate boundaries.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Series A), 317: 13-2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