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库车东部碎屑岩层厚和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 PP. 603-610
Keywords: 层厚,岩性,构造裂缝,碎屑岩,裂缝面密度,库车东部
Abstract:
层厚和岩性是控制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构造不太发育的地区,层厚和岩性与裂缝发育的规律性对储层裂缝的预测更为重要。文章以库车东部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层为例,重点研究层厚和岩性控制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对其构造裂缝面密度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层厚影响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薄层比厚层更易发育构造裂缝。在相同层厚条件下、不同岩性碎屑岩中,裂缝面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粉砂质页岩,即在相同构造环境和等厚地层的情况下,碎屑岩粒级越小,面密度越大。对层厚和岩性影响裂缝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不同层厚中的裂缝发育差异与应力分布状态有关;而不同岩性中裂缝密度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不同岩性的破裂强度不同。
References
[1] | 黄少英, 王月然, 魏红兴. 2009.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17?123.
|
[2] | 鞠玮,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2011. 塔中Ⅰ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 地学前缘, 18(3): 317?323.
|
[3] | 巨银娟, 张小莉, 汪勇. 2007. 腰英台地区裂缝分布规律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4): 642?646.
|
[4] | 李军, 张超谟, 肖承文, 李进福, 袁仕俊. 2008. 库车地区砂岩裂缝测井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天然气工业, 28(10): 25?27.
|
[5] | 李乐, 侯贵廷, 潘文庆, 琚岩, 张庆莲, 肖芳峰. 2011. 逆断层对致密岩石构造裂缝发育的约束控制. 地球物理学报, 54(2): 466?473.
|
[6] | 刘志宏, 卢华复, 李西建, 贾承造, 雷刚林, 陈楚铭, 王国强, 范湘涛. 2000.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地质科学, 35(4): 482?492.
|
[7] | 卢华复, 陈楚铭, 刘志宏, 贾东, 王国强, 贾承造. 2000.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 石油学报, 21(3): 19?24.
|
[8] |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 刘志宏, 王国强, 贾承造. 1999.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形时间. 地学前缘, 6(4): 215?220.
|
[9] | 曾联波, 李跃纲, 张贵斌, 陈古明. 2007a. 川西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 中国地质, 34(4): 622?627.
|
[10] | 陈楚铭, 卢华复, 贾东, 谢晓安. 1998.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构造变形、沉积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 沉积学报, 16(2): 113?123.
|
[11] | 戴俊生, 冯建伟, 李明, 王军. 2011. 砂泥岩间互地层裂缝延伸规律探讨. 地学前缘, 18(2): 277?283.
|
[12] | 范存辉, 秦启荣, 支东明, 姚卫江, 袁云峰, 赵玲. 201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天然气地球科学, 23(1): 81?87.
|
[13] | 管英柱, 李军, 张超谟, 许赛男. 2007. 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在迪那2气田的应用. 石油天然气学报, 29(2): 70?74.
|
[14] | 何光玉, 赵庆, 李树新, 卢华复, 王良书, 贾东, 雷刚林, 齐英敏, 谢会文, 张国伟. 2005. 库车盆地北部冲断带气源的构造地质学证据.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4): 570?576.
|
[15] | 侯贵廷. 1994. 裂缝的分形分析方法.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4): 299?305.
|
[16] | 罗金海, 车自成. 2001. 中亚与中国西部侏罗纪沉积盆地的成因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2): 167?170.
|
[17] | 马如辉. 2005. 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预测. 天然气工业, 25(10): 36?37.
|
[18] | 孟庆峰, 侯贵廷, 潘文庆, 琚岩, 张庆莲, 李乐, 舒武林. 2011. 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 高校地质学报, 17(3): 462?468.
|
[19] | 邱登峰, 郑孟林, 张瑜, 张仲培. 2012. 塔中地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2): 168?175.
|
[20] | 孙松领, 李琦, 李娟, 赵先进, 苏月琦. 2007. 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裂缝预测及开启性分析. 特种油气藏, 14(1): 30-33.
|
[21] | 童亨茂. 2006. 成像测井资料在构造裂缝预测和评价中的应用. 天然气工业, 26(9): 58?61.
|
[22] | 魏国齐, 贾承造. 1998. 塔里木盆地逆冲带构造特征与油气. 石油学报, 19(1): 11?17.
|
[23] | 魏国齐, 贾承造, 施央申, 卢华复, 王良书. 2000.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地质学报, 74(2): 123?133.
|
[24] | 曾联波, 漆家福, 王永秀. 2007b.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石油学报, 28(4): 52?56.
|
[25] | 曾联波, 赵继勇, 朱圣举, 熊维亮, 何永宏. 2008. 岩层非均质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18(2): 216?220.
|
[26] | 张国锋, 马玉杰, 韩伟, 罗金海. 201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下-中侏罗统沉积物源分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31(3): 39?45.
|
[27] | 张鹏, 侯贵廷, 潘文庆, 琚岩, 张庆莲, 李乐, 舒武林. 2011. 新疆柯坪地区碳酸盐岩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5): 831?836.
|
[28] | 张庆莲,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李乐, 肖芳峰. 2010. 新疆巴楚地区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 地质通报, 29(8): 1160?1167.
|
[29] | 张庆莲,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发, 李乐, 鞠玮. 2012. 皮羌走滑断裂控制构造裂缝发育的力学机制模拟. 地质力学学报, 18(2): 110?119.
|
[30] | 张震, 鲍志东. 2009. 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地学前缘, 16(4): 166?172.
|
[31] | 周新桂, 操成杰, 袁嘉音. 2003.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与油气渗流规律研究现状和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18(3): 398?404.
|
[32] | 周新桂, 张林炎, 范昆. 2006. 油气盆地低渗透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及发展. 地质论评, 52(6): 777?782.
|
[33] | Narr W. 1991. Fracture density in the deep subfurface: Techniques with application to point arguello oil field. AAPG Bulletin, 75(8): 1300?1323..
|
[34] | Van Golf-Racht T D. 1982. Fundamentals of fractured reservoir engineering.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tic Publishing Company: 1?71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