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云南天根山桃花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 PP. 455-462

Keywords: 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方向,天根山,云南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桃花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地槽褶皱系与扬子地台的街接部位,该区域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复杂的演化,具备有利的成矿构造地质背景与条件。本文在充分分析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和详实的矿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矿区地质特征,从矿区主要岩性及矿化特征、矿(化)体特征、矿石特征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综合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进而从大地构造环境、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控矿因素,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探讨了矿床成因,并进行了成矿预测,提出了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为该矿区的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区域找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科学依据。

References

[1]  李峰, 陈珲, 鲁文举, 罗思亮. 2010. 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形成年龄及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1): 84-91.
[2]  李勇, 莫宣学, 喻学惠, 黄行凯, 和文言. 2011a. 滇西“三江”地区高镁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7(l9): 2510-2519.
[3]  李勇, 莫宣学, 喻学惠, 黄行凯, 和文言. 2011b.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几个富碱斑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现代地质, 25(2): 189-200.
[4]  刘福田, 刘建华, 何建坤, 游庆瑜. 2000.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 科学通报, 45(1): 79-84.
[5]  莫宣学, 路凤香, 沈上越. 1993.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l-267.
[6]  涂光炽. 1982. 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27-129.
[7]  王登红, 应汉龙, 梁华英, 黄智龙, 罗耀南. 2006. 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大规模成矿.北京: 地质出版社: 1-58.
[8]  夏斌, 刘立文, 张玉泉, 黄强太, 夏连泽, 王洪, 董春艳. 2011. 云南马厂箐钾质碱性花岗岩特征和锆石U-Pb年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3): 452-456.
[9]  夏萍, 徐义刚. 2004. 滇西岩石圈地幔域分区和富集机制: 新生代两类超钾质火山岩的对比研究. 中国科学(D辑), 34(12): 1118-128.
[10]  徐受民. 2007. 滇西北衙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及与新生代富碱斑岩的关系.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15.
[11]  杨喜安, 刘家军, 韩思宇, 刘月东, 罗诚, 汪欢, 翟德高. 2012. 滇西羊拉铜矿床、鲁春铜铅锌矿床构造控矿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2): 248-258.
[12]  张玉泉, 谢应雯. 1997. 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和Nd、Sr同位素特征. 中国科学(D辑), 27(4): 289-293.
[13]  张玉泉, 谢应雯, 李献华, 邱华宁, 赵振华, 梁华英, 钟孙霖. 2000. 青藏高原东部钾玄岩系岩浆岩同位素特征: 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0(5): 493-498.
[14]  张志斌, 李朝阳, 涂光炽, 夏斌, 韦振权. 2006.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3): 343-354.
[15]  赵欣, 喻学惠, 莫宣学. 2004.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现代地质, 8(2): 217-228.
[16]  钟大赉, 丁林, 刘风清. 2000. 造山带岩石圈多向层架构造及其对新生代岩浆活动约束――以三江及邻区为例.中国科学(D辑), 30(S1): l-8.
[17]  程锦, 夏斌, 张玉泉. 2007. 云南姚安碱性杂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1): 118-125.
[18]  崔银亮, 陈贤胜, 张映旭, 和浪涛. 2002. 滇西新生代与富碱斑岩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4): 404-408.
[19]  邓万明, 黄萱, 钟大赉. 1998. 滇西金沙江带北段的富碱斑岩及其与板内变形的关系.中国科学(D辑), 28(2): 111-117.
[20]  胡斌, 戴塔根, 胡瑞忠, 郭群. 2005. 滇西地区壳体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演化与运动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4): 537-544.
[21]  Wang J H, Yin A, Harrison T M, Grove M, Zhang Y Q and Xie G H. 2001. A tectonic model for Cenozoic igneous activities in the eastern Indo-Asian collision zon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88(1-2): 123-l33.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