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 PP. 398-409

Keywords: 沙雅隆起,形成演化,不整合,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聚集单元,有关隆起结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控制的认识始终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全区钻井资料的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进行了地质编图,对复杂油气藏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解剖,明确了关键构造事件和隆起的演化特征。研究证实,隆起经历了寒武纪-奥陶纪沉积古隆起、志留纪-白垩纪构造古隆起和新生代埋藏古隆起三大演化阶段,发生了多期构造事件,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志留系沉积前的构造事件导致了雅克拉断凸的形成,断凸区成为志留系的物源区。东河砂岩-石炭系沉积前的构造事件在隆起南部形成了英买力、哈拉哈唐、阿克库勒、草湖等背、向斜,形成了凹、凸结构,并形成了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和东西向的断裂。古近纪的弱伸展-剪切作用导致了老断层的重新活动,在盆地浅层形成了一系列雁列构造,使隆起复杂化。新近纪以来的翘倾作用导致了隆起区三叠系以来的地层向北倾伏。隆起的南北分带和纵向分层特征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形成了两个油气聚集带、一个油气聚集区。纵向上形成了深部与碳酸盐岩地层相关油气藏和浅层与断裂、低幅度构造、地层不整合、岩性等相关的油气藏。浅层油气藏一般位于深层碳酸盐岩大型油气藏的上部,为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形成除了受烃源岩分布、断裂、褶皱、隆起、不整合等因素控制外,碳酸盐岩岩性的溶蚀性差异也导致了油气成藏的复杂性。

References

[1]  艾华国, 兰林英. 1996. 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石油实验地质, 18(1): 1-12.
[2]  安海亭, 李海银, 王建忠, 都小芳. 2009.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42-147.
[3]  陈沛, 赵学钦, 薛小红, 杨海军, 杨栓荣, 余新启. 2008. 轮古7区块奥陶系中下统沉积储层研究. 断块油气田, 15(3): 27-30.
[4]  崔海峰, 滕团余, 郑多明, 董雪华. 2009. 英买力-牙哈地区碳酸盐岩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 高校地质学报, 15(1): 100-107.
[5]  韩庆之, 张佑廷. 1998. 碳酸盐岩可溶性室内研究. 地质科技情报, 17(Sup.2): 101-105.
[6]  何登发. 2002.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石油勘探与开发, 34(2): 142-149.
[7]  何发岐. 2002. 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岩溶风化壳油气田――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 地质论评, 48(4): 391-397.
[8]  何治亮, 彭守涛, 张涛. 2010.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1(6): 743-752.
[9]  胡剑风, 蔡振忠, 马青, 李建军, 黄龙藏, 李保华. 2007. 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8(6): 776-783.
[10]  邬光辉, 李启明, 肖中尧, 李洪辉, 张立平, 张现军. 2009b.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24-130.
[11]  张涛, 闫相宾. 2007.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主控因素探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8(6): 745-754.
[12]  Plan L. 2005. Factors controlling carbonate dissolution rates quantified in a field test in the Austrian alps. Geomorphology, 68: 201?212
[13]  贾承造. 1997.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425.
[14]  林忠民. 2002.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石油学报, 23(3): 23-26.
[15]  刘池洋. 1996.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7(4): 255-261.
[16]  刘池洋, 赵重远, 杨兴科. 2000. 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1(1): 1-6.
[17]  刘池洋, 赵红格, 杨兴科, 陈建军. 2003. 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 // 中国工程院, 环太平洋能源和矿产资源理事会, 中国石油学会. 21世纪中国暨国际油气勘探展望.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57-60.
[18]  刘池洋, 赵红格, 张参, 王建强. 2009. 青藏-喜马拉雅构造域演化的转折时期. 地学前缘, 16(4): 1-12.
[19]  刘静江, 刘慧荣, 谭琳, 张春莲. 2004. 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古潜山油气成藏与分布. 地质科学, 39(4): 532-542.
[20]  刘学锋, 彭德堂, 刘绍平, 钟广法, 万里皋, 时卫东. 1996. 塔北隆起构造格架及其成因. 江汉石油学报, 18(4): 26-30.
[21]  卢西亚 F J. 2010. 碳酸盐岩储层表征(第二版). 夏义平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22-146.
[22]  吕修祥, 周新源, 李建交, 王清华, 杨宁. 2007.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 地质学报, 81(8): 1057-1064.
[23]  钱海涛, 谭朝爽, 王思敬. 2008. 多层状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基本模式及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中国岩溶, 27(2): 129-138.
[24]  吴东胜, 张玉清, 刘少华, 何幼斌, 刘学锋. 2006.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潜山油气运聚及分布机理. 石油学报, 27(5): 41-45.
[25]  吴亚军, 张守安, 艾华国. 1998.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类型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新疆石油地质, 19(2): 101 -105.
[26]  吴欣松, 魏建新, 昌建波, 韩剑发. 2009. 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预测的难点与对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33(6): 16-21.
[27]  邬光辉, 张宝收, 郭春利, 王成林, 高辉. 2009a. 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碎屑锆石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3): 418-426.
[28]  叶德胜, 高国强.1992.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的扩散量及其地质意义.石油勘探与开发, 19(3): 1-5.
[29]  张克银, 杨克明, 艾华国, 兰林英. 1996. 塔里木盆地T50面对油气运移作用的探讨. 新疆石油地质, 17(3): 225-229.
[30]  赵靖舟, 王清华, 时保宏, 秦胜飞, 刘洪军, 杨斌谊, 曹青. 2007.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富集规律与古隆起控油气论.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8(6): 703-712.
[31]  赵宗举, 潘文庆 , 张丽娟 , 邓胜徽, 黄智斌. 200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75-188.
[32]  Engel A S and Randall K W. 2011.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microbially mediated carbonate dissolution from the saline water zone of the edwards aquifer, central Texas.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28: 313?32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