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雪峰造山带靖州盆地断裂构造及其形成背景探讨
, PP. 173-183
Keywords: 靖州盆地 ,断裂 ,应力事件 ,构造演化
Abstract:
靖州盆地是位于雪峰构造带南段的一个NE向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小型陆相盆地。作者对盆地周缘上古生界及盆地侏罗系中不同产状与运动性质的小型断裂和节理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据此识别出近SN向挤压、NNE向挤压、NEE向挤压、近EW向挤压、NW向挤压、NW向伸展等应力事件。根据断裂构造赋存层位和部分断裂显示的次序,结合靖州盆地构造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初步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演化过程: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早、中期区域NW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因区域NE?NNE向溆浦-靖州断裂左行走滑而具SN向挤压;白垩纪因区域NE向挤压而形成NW向伸展;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溆浦-靖州断裂右行走滑派生NEE向挤压;始新世-渐新世区域近EW向挤压;新近纪区域NNE向挤压。
References
[1] 柏道远,贾宝华,钟响,贾朋远,刘耀荣,马铁球. 2011a. 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31(3): 78-87.
[2] 柏道远,钟响,贾朋远,刘耀荣,黄文义. 2011b. 湘东南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和成因机制. 地质力学学报, 17(4): 338-349.
[3] 柏道远,贾宝华,钟响,贾朋远,刘耀荣. 2012a. 湘中南晋宁期和加里东期构造线走向变化成因. 地质力学学报, 18(2):165-177.
[4] 柏道远,贾宝华,钟响,刘耀荣,贾朋远,黄文义. 2012b. 湘东南印支运动变形特征研究. 地质论评, 58(1): 19-29.
[5] 陈海泓,孙枢,李继亮,王清晨,彭海波,徐树桐,许靖华. 1993. 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 地质科学, 28(3): 201-210.
[6] 陈世悦,李聪,张鹏飞,王岳军. 2011. 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 中国地质, 38(5): 1212-1219.
[7] 邓家瑞,张志平. 1996. 雪峰古陆的加里东期推覆构造.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3):201-210.
[8] 丁道桂,刘光祥,吕俊祥,潘文蕾. 2007a.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 地质通报, 26(9): 1178-1188.
[9] 丁道桂,郭彤楼,刘运黎,翟常博. 2007b.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地质通报, 26(7):801-809.
[10] 范小林. 1996. 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质结构及找油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 18(1):64-70.
[11] 冯向阳,孟宪刚,邵兆刚,王建平,朱大岗. 2001.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地球学报, 22(5): 419-424.
[12] 郭春丽,郑佳浩,楼法生,曾载淋. 2012.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岩石特征、成因类型及其构造动力学背景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3):457-472.
[13]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叶尚夫,卢华复. 1984. 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4): 1-7.
[14] 郝义,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刘丽萍,刘鑫. 2010.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166-180.
[15] 侯光久,索书田,魏启荣,郑贵州. 1998a. 湘西喜眉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变形环境. 中国区域地质, 17(1): 39-43.
[16] 侯光久,索书田,郑贵州,魏启荣. 1998b. 雪峰山加里东造山运动及其体制转换. 湖南地质, 17(3): 141-144.
[17] 胡召齐,朱光,张必龙,张力. 2010. 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 地质论评, 56(4):490-500.
[18] 贾宝华. 1994. 湖南雪峰隆起区构造变形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 (1): 65-71.
[19] 金宠,李三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王建. 2009.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 30(5): 598-607.
[20] 雷义均,戴平云,段其发,王国强,赵武强. 2012. 湘黔汞矿带旋扭构造动力作用与成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4): 525-529.
[21] 李聪,陈世悦,张鹏飞,杨怀宇,陈丽华. 2011. 雪峰陆内多期复合造山带震旦-三叠纪沉积演化特征. 中国地质, 38(1): 43-51.
[22] 李三忠,王涛,金宠,戴黎明,刘鑫,周小军,王岳军,张国伟. 2011.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1(1): 93-105.
[23] 梁新权,范蔚茗,王岳军,胡宝清. 1999. 论雪峰山构造带中生代变形.湖南地质, 18(4):225-228.
[24] 刘恩山,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张国伟. 2010.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5): 63-74.
[25] 罗志高,王岳军,张菲菲,张爱梅,张玉芝. 2010. 金滩和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成岩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 282-290.
[26] 马文璞,丘元禧,何丰盛. 1995. 江南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缺失带――华南加里东前陆褶冲带的标志.现代地质, 9(3): 320-324.
[27] 梅廉夫,刘昭茜,汤济广,沈传波,凡元芳. 2010. 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 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5(2):161-174.
[28] 丘元禧,张渝昌,马文璞. 1998.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44(4): 432-443.
[29] 丘元禧,张渝昌,马文璞. 1999. 雪峰山的构造性质与演化: 一个陆内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模式. 北京: 地质出版社:1-155.
[30] 王伏泉. 1999. 以盆地资料分析探讨湖南的造山作用. 湖南地质, 18(1):6-8,28.
[31] 王鸿祯,杨巍然,刘本培. 1986. 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 武汉: 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32] 王建,李三忠,金宠,王岳军,张国伟,刘丽萍,刘鑫. 2010.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159-165.
[33] 徐先兵,张岳桥,贾东, 舒良树,王瑞瑞. 2009.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中国地质, 36(3):573-593.
[34] 张玉芝,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菲菲. 2011. 江南隆起带新元古代碰撞结束时间: 沧水铺砾岩上下层位的U-Pb年代学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1):32-46.
[35] 张岳桥,徐先兵,贾东,舒良树. 2009.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地学前缘, 16(1): 234-247.
[36] 郑贵州. 1998. 沅麻盆地白垩系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 湖南地质, 17(2): 91-95.
[37] Li Z X and Li X H. 2007. Formation of the 1300 km?wid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and postorogenic magmatic province in Mesozoic South China: A flat?slab subduction model. Geology, 35: 179-182.
[38] Maruyama S, Isozaki Y, Kimura G and Terabayashi M. 1997. Paleogeographic maps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Plate tectonic synthesis from 750 Ma to the present. The Island Arc, 6(1): 121-142.
[39] Maruyama S and Seno T. 1986. Orogeny and relative plate motions: Example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Tectonophysics, 127(3-4): 305-329.
[40] Wang Y J, Zhang Y H, Fan W M and Peng T P. 2005. Structural signatures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Indosinian Xuefengshan tectonic belt, South China Block.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7(6): 985-998.
[41] 柏道远,熊延望,王先辉,马铁球. 2005.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9(4): 435-442.
[42] 柏道远,黄建中,王先辉,马铁球,张晓阳,陈必河. 2006. 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左旋走滑暨水口山-香花岭南北向构造成因. 中国地质, 33(1): 56-63.
[43] 柏道远,邹宾微,赵龙辉,李泽泓,王先辉,马铁球,肖冬贵,彭云益. 2009.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中国地质, 36(1): 53-64.
[44] 柏道远,贾宝华,刘伟,陈必河,刘耀荣,张晓阳. 2010. 湖南城步火成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对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地质学报, 84(12): 1715-1726.
[45] 舒良树. 2012.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地质通报, 31(7):1035-1053.
[46] 舒良树,周新民. 2002.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地质论评, 48(3): 249-260.
[47] 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王彬,祖辅平. 2004.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地质通报, 23(9-10): 876-884.
[48] 汤双立,颜丹平,汪昌亮,张维宸. 2011. 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 来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 现代地质, 25(1): 22-30.
[49] 万天丰,朱鸿. 2002.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现代地质, 16(2): 107-118.
[50] 汪昌亮,颜丹平,张冰,许延波,汤双立. 2011.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 现代地质, 25(6):1021-1031.
[51] 许靖华,孙枢,李继亮. 1987. 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 中国科学(B辑), 12(2): 1107-1115.
[52] 杨奎锋, 杨坤光,马昌前. 2004. 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3): 263-269.
[53] 杨绍祥. 2000. 湘西花桥-大江口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中国区域地质, 19(2):113-119.
[54] 杨绍祥,余沛然. 1997. 麻阳陆相红盆东缘推覆构造与成矿作用. 湖南地质, 16(1):14-19.
[55] 殷鸿福,吴顺宝,杜远生,彭元桥. 1999.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4(1): 1-12.
[56] 张菲菲,王岳军,范蔚茗,张爱梅,张玉芝. 2011. 江南隆起带中段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1): 73-84.
[57] 张进,马宗晋,陈必河,王宗秀,李涛. 2010a. 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 地质通报, 29(1): 44-57.
[58] 张进,马宗晋,杨健,陈必河,雷永良,王宗秀,李涛. 2010b. 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84(5): 631-650.
[59] 张龙升,彭建堂,张东亮,胡阿香,阳杰华. 2012. 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137-14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