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Keywords: 砂岩型铜矿床 ,蚀变作用 ,组分迁移计算 ,成岩期 ,改造期 ,郝家河 ,滇中
Abstract: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References
[1] 韩润生, 邹海俊, 吴鹏, 方维萱, 胡煜昭. 2010.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型. 地质学报, 84(10): 1438?1447.
[2] 何毅特. 1990.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成因研究. 西南矿产地质, 4(2): l?9.
[3] 胡受奚, 叶瑛, 方长泉. 2004. 交代蚀变岩岩石学及找矿意义.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10.
[4] 普传杰, 秦德先. 1994. 牟定铜矿的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云南地质, 13(2): 166?176.
[5] 秦德先, 孟清, 杨明初. 1993. 牟定郝家河铜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 矿床地质, 12(2): 97?108.
[6] 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GB/T 14506.28-2010; GB/T 14506.29-2010; GB/T 14506.30-2010).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6; 1?10; 1?14.
[7] 吴柏林, 刘池洋, 王建强. 2007.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流体地质作用的基本特点. 中国科学(D辑), 37(增刊Ⅰ): 157?165.
[8] 吴海枝, 韩润生, 吴鹏, 唐果, 梁徐文. 2011.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矿物岩石, 31(1): 27?35.
[9] 吴鹏. 2009.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82.
[10] 肖新建, 李子颖, 陈安平. 2004. 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后生蚀变矿物分带特征初步研究. 铀矿地质, 20(3): 136?140.
[11] 薛伟, 薛春纪, 池国祥, 彭云彪, 王凯. 2010.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铀矿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现代地质, 24(4): 776?784.
[12] 陈德潜, 陈刚. 1990. 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30?231.
[13] 陈根文, 吴延之, 夏斌, 王核, 钟志洪, 王国强. 2002.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3): 279?284.
[14] 陈根文, 夏斌, 吴延之, 涂光炽, 喻亨祥. 2000.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 30(增刊): 169?175.
[15] 陈俊, 王鹤年. 2004. 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77?278.
[16] 韩吟文, 马振东. 2003. 地球化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9?91; 119?120.
[17] 韩润生, 吴鹏, 胡煜昭, 吴海枝. 2012. 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岩性/岩相成矿结构面. 地球科学进展, 27(增刊): 174?178.
[18] 李荣西, 段立志, 陈宝?, 张少妮. 2011. 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4): 525? 532.
[19] 刘德正. 2009. 不同类型广义交代岩组分迁移量计算与分析. 铀矿地质, 25(1): 20?31.
[20] 刘英俊, 曹励明. 1987. 元素地球化学导论.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51?156.
[21] 普传杰. 1992. 滇中郝家河铜矿矿石组构研究及在矿床成因上的意义. 云南冶金, 21(1): 29?31.
[22] 冉崇英. 1990. 论滇中砂岩铜矿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机制, 见: 开拓?创新?奋进――庆贺涂光炽教授从事地学工作五十周年. 重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93?98.
[23] 冉崇英, 胡煜昭, 吴鹏, 何明琴, 陈好寿, 王学?, 韩润生. 2010. 学习实践“改造成矿作用”理论――以滇中砂岩铜矿为例, 兼论改造成矿作用上下限. 地学前缘, 17(2): 35?44.
[24] 冉崇英, 庄汉平. 1998. 楚雄盆地铜、盐、有机矿床组合地球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
[25] 谭凯旋. 1998. 砂岩铜矿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163.
[26] 涂光炽, 王秀璋, 陈先沛. 1988.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第三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76?380.
[27] 张可清, 熊鹏飞. 1995. 滇中砂岩铜矿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2): 199?202.
[28] 张位及. 1982. 滇中砂岩铜矿中的钼矿物. 地质与勘探, 18(6): 42?43.
[29] 祝民强, 吴仁贵, 余达淦, 陈安平, 申科峰. 2004. 内蒙古巴彦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的蚀变特征. 铀矿地质, 20(4): 205?212.
[30] 祝新友, 王京彬, 刘增仁, 方同辉. 2010.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地质学报, 84(5): 694?702.
[31] Grant J A, 1986. The Isocon diagram-A simple solution to Gresens’ Equation for metasomatic Alteration. Econ?omic Geology, 81(1): 1976?1982.
[32] Gustafson A C, Williams N, 1981. Sediment-hosted stratify?orm deposits of copper, lead and zinc. Economic Geol?ogy, 75: 137?178.
[33] Hitzman W, Kirkham R and Broughton D. 2005. The 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ore system. Economic Geology, 100: 609?642.
[34] Hitzman W, Selley D and Bull S. 2010.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rock-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deposits through earth history. Economic Geology, 105: 627? 639.
[35] Renfro A R. 1974. Genesis of evaporate-associated strati?form metalliferous deposits sabkha process. Economic Geology, 69: 33?45.
[36] Sweeney M A, Binda P L and Vaughan D J. 1991. Genesis of the ores of the Zambian Copper belt. Ore Geology Review, 6: 51?7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