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东川-易门式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Keywords: 东川-易门式铜矿床 ,沉积-改造成因 ,喷流沉积矿床 ,叠加成矿作用 ,隐爆角砾岩(筒) ,刺穿体
Abstract: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不是“热液成矿”;所谓东川-易门式矿床(稀矿山除外)为“喷流沉积成矿”或“岩浆叠加”,尚依据不足;刺穿体是构造作用产物,对成矿有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其中的角砾岩主要是沉积角砾岩与构造角砾岩,或沉积-构造角砾岩,不足以冠名“隐爆角砾岩(筒)”
References
[1] 陈好寿, 冉崇英. 1992. 康滇地轴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 33?42, 80?83.
[2] 陈先沛. 1997.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 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48?265.
[3] 冉崇英, 张智筠, 刘卫华. 1999. 矿床超大探究――以白云鄂博型矿床为例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庆贺涂光炽院士从事革命和地球科学工作60年暨80华诞. 北京: 科学出版社: 357?359.
[4] 孙克祥, 沈远仁, 刘国庆. 1991. 滇中元古宙铜铁矿床.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6?17.
[5] 涂光炽. 1976. 关于层状多金属矿床. 陕西地质矿产科技, (1): 12?17.
[6] 薛步高. 2009. 东川矿区火山岩-侵入岩的改造-成矿作用. 云南地质, 28(4): 351?365.
[7] 薛步高. 2011. 因民角砾的分类、成因的初步研究 // 昆阳群-矿床地质论文集.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55?59.
[8] 翟裕生, 王建平, 彭润民. 2009.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地学前缘, 16(6): 282?290.
[9] 周济元, 崔炳芳, 陈世忠. 1998. 江西会昌红山隐爆角砾岩筒及其成因和动力学.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5(2): 261?268.
[10] 周新华, 李献华, 邱华宁. 2003. 云南东川铜矿40Ar-39Ar成矿年代研究 // 赵振华, 涂光炽. 中国超大型矿床Ⅱ.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4?223.
[11] Ran C Y. 1983a. Sediment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agenetic metallogenesis of Dongchuan-type Stratif?orm copper deposits in Western Sichuan and Yunnan. Geochemistry, 2(4): 328?337.
[12] Ran C Y. 1989. On ore source and ore-forming fluid of Dongchuan-Yimen type copper deposit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32(9): 1117?1124.
[13] Ran C Y, Liu W H, Zhang Z J and He M Q. 1995. Rifting cycle and storeyed texture of copper deposits and their 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Kanddian reg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38(5): 606?612.
[14] 李复汉, 覃嘉铭, 申玉莲. 1988. 康滇地区的前震旦系. 重庆: 重庆出版社: 3, 56?60.
[15] 冉崇英. 1981. 康滇地轴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环境与成岩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 12(2): 114?120.
[16] 冉崇英. 1983. 东川式层控铜矿的成矿模式. 中国科学(B辑), 13(3): 249?257.
[17] 冉崇英. 1984. 试论铜厂组的沉积相兼论铜厂铜矿床的成因 // 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3?45.
[18] 冉崇英. 1989. 康滇地轴层控铜矿床的成矿机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47.
[19] 冉崇英. 2010. 涂光炽院士云南矿产考察侧记 // 徐冠华. 从热血青年到地学大师――纪念涂光炽院士90寿辰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82?487.
[20] 涂光炽. 1984.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8?12.
[21] 涂光炽. 1988.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5.
[22] 王燮培, 费琪. 199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85?117.
[23] 徐克勤, 朱金初. 1978. 我国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叠加类铁铜矿床成因的探讨. 福建地质科技情报, (4): 1?68.
[24] 薛步高. 1995. 探讨狮山层层位归属及绿汁江组的三分 // 昆阳群-矿床地质论文集.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42?43, 102?109.
[25] Ran C Y. 1983b. On genetic model of Dongchuan type strata bound copper deposit. Scientia Sinica Series B, 26(9): 983?99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