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区落因复式褶皱-断裂带与控矿规律研究?
Keywords: 落因褶皱-断裂带 ,东川型铜矿体 ,稀矿山型铁铜矿体 ,控矿特征
Abstract:
因民铁铜矿区地质演化复杂,构造样式具有多样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孔与巷道编录资料制作东西向剖面地质图,结合矿区平面地质图对落因褶皱-断裂带进行分析,并推测落因复式倒转褶皱东翼几何形态。同时,对因民铁铜矿区深部三个巷道工程进行断裂要素测量,制作玫瑰花图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因民铁铜矿区深部断裂呈反扇形分布的几何学特征,与落因复式倒转褶皱具有构造和谐性趋势。通过对落因褶皱-断裂带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发现落雪组中东川型铜矿体与因民组中稀矿山型铁铜矿体严格受落因褶皱-断裂带控制,认为在落因褶皱-断裂带东翼具有寻找隐伏稀矿山型铁铜矿床和东川型铜矿床的潜力。
References
[1] 方维萱, 柳玉龙, 张守林, 郭茂华. 2009. IOCG矿床的3类大陆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模式. 西北大学学报, 39(3): 404?413.
[2] 李天福. 1993. 东川矿区“小溜口组”地层特征及与因民组的接触关系. 云南地质, 12(1): 1?11.
[3] 李希绩. 1991. 滇中地区前震旦纪铜铁矿床地质背景及找矿前景. 云南地质, 10(3): 323?335.
[4] 刘卫明, 刘继顺, 尹利君, 杨立功, 刘文恒, 豆松. 2012. 东川运动及其对东川矿区褶皱构造的影响. 地质力学学报, 18(1): 42?51.
[5] 叶霖. 2004. 东川稀矿山式铜矿地球化学研究. 贵阳: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6] 喻国东. 2011. 东川稀矿山式铁铜矿控矿条件新认识. 云南地质, 30(3): 316?320.
[7] 张传恒, 高林志, 武振杰, 史晓颖, 阎全人, 李大建. 2007.滇中昆阳群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华南格林威尔期造山的证据. 科学通报, 52(7): 818?824.
[8] 方维萱, 杨新雨, 郭茂华, 柳玉龙. 2013. 云南白锡腊碱性钛铁质辉长岩类与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关系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42?261.
[9] 龚琳, 何毅特, 陈天佑. 1996. 云南东川元古宙裂谷型铜矿.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57?62.
[10] 姜勇彪, 张世红, 吴怀春, 韩以贵. 2006. 华南地块西南缘格林威尔期区域构造解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0(2): 127?135
[11] 阚泽忠, 乔正福. 1999.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的双层结构. 四川地质学报, 19(3): 204?209.
[12] 李复汉, 覃嘉铭, 申玉莲, 王福星, 周国富, 潘杏南, 李兴振. 1988. 康滇地区的前震旦系.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375.
[13] 刘文剑, 刘卫民. 2010. 因民矿区构造解析及找矿方向分析.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62(5): 27?30.
[14] 陆松年, 李怀坤, 相振群. 2010. 中国中元古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进展述评. 中国地质, 37(4): 1002?1013.
[15] 王雷, 韩润生, 黄建国, 胡一多, 杨勇. 2010. 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 233?238.
[16] 吴根耀. 2000. 华南的格林威尔造山带及其坍塌: 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中的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2): 112?123.
[17] 朱华平, 范文玉, 周邦国, 王生伟, 罗茂金, 廖震文, 郭阳. 2011. 论东川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 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 高校地质学报, 17(3): 452?461.
[18] Zhao X F, Zhou M F, Li J W, Sun M, Gao J F, Sun W H and Yang J H. 2010. Late Paleoproterozoic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Dongchuan Group in Yunnan, S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182: 57?6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