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Keywords: 关键词雪峰造山带南段 ,广西运动 ,早中生代构造运动 ,NW-NWW向挤压 ,构造分带 ,背冲构造
Abstract: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References
[1] 柏道远. 2001. 湘西南震旦纪长安期沉积相变与构造环境分析. 湖南地质, 20(1): 5?8.
[2] 柏道远, 邹宾微, 赵龙辉, 李泽泓, 王先辉, 马铁球, 肖冬贵, 彭云益. 2009. 湘东太湖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研究. 中国地质, 36(1): 53?64.
[3]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刘耀荣, 黄文义. 2011b. 湘东南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和成因机制. 地质力学学报, 17(4): 338?349.
[4] 柏道远, 贾宝华, 钟响, 贾朋远, 刘耀荣. 2012a. 湘中南晋宁期和加里东期构造线走向变化成因. 地质力学学报, 18(2): 165?177.
[5]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2013a. 雪峰造山带南段靖州盆地成因性质及形成背景. 中国地质, 40(4): 1079?1091.
[6]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2013b. 雪峰造山带靖州盆地断裂构造及其形成背景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173?183.
[7] 柏道远, 贾宝华, 王先辉, 彭云益, 贾朋远, 凌跃新. 2013c. 湘中盆地西部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地质学报, 87(12): 1791?1802.
[8]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2014a. 南岭西段加里东期苗儿山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岩石矿物学杂志, 33(3): 407?423.
[9] 柏道远, 熊雄, 杨俊, 钟响, 贾朋远, 黄文义. 2014b. 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 中国地质, 41(2): 399?418.
[10] 刘宝?, 许效松, 潘杏南, 黄慧琼, 徐强. 1993.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 刘恩山, 李三忠,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张国伟. 2010.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30(5): 63?74.
[12] 马文璞, 丘元禧, 何丰盛. 1995. 江南隆起上的下古生界缺失带――华南加里东前陆褶冲带的标志. 现代地质, 9(3): 320?324.
[13] 梅廉夫, 刘昭茜, 汤济广, 沈传波, 凡元芳. 2010. 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 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5(2): 161?174.
[14] 丘元禧, 张渝昌, 马文璞. 1998.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44(4): 432?443.
[15] 任纪舜. 1984. 印支运动及其在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9: 31?42.
[16] 水涛. 1987. 中国东南大陆基底构造格局. 中国科学(B辑), 17(4): 414?422.
[17] 汤双立, 颜丹平, 汪昌亮, 张维宸. 2011. 华南雪峰山薄皮?厚皮构造转换过程: 平自桑植-安化剖面的证据. 现代地质, 25(1): 22?30.
[18] 汪昌亮, 颜丹平, 张冰, 许延波, 汤双立. 2011.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 现代地质, 25(6): 1021?1031.
[19] 汪新伟, 沃玉进,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2010.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地学前缘, 17(3): 200?212.
[20] 王鸿祯, 杨巍然, 刘本培. 1986. 华南地区古大陆边缘构造史. 武汉: 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21] 杨绍祥, 余沛然. 1997. 麻阳陆相红盆东缘推覆构造与成矿作用. 湖南地质, 16(1): 14?19.
[22] 殷鸿福, 吴顺宝, 杜远生, 彭元桥. 1999.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4(1): 1?12.
[23] 张国伟, 郭安林, 董云鹏, 姚安平. 2011.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地学前缘, 18(3): 1?12.
[24] 张国伟, 郭安林, 王岳军, 李三忠, 董云鹏, 刘少峰, 何登发, 程顺有, 鲁如魁, 姚安平. 2013.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中国科学(D辑), 43(10): 1553?1582.
[25] 张进, 马宗晋, 杨健, 陈必河, 雷永良, 王宗秀, 李涛. 2010a. 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84(5): 631?650.
[26] 张进, 马宗晋, 陈必河, 王宗秀, 李涛. 2010b. 雪峰山中段古生代变形的特征及意义――以绥宁-靖州-天柱-新晃剖面为例. 地质通报, 29(1): 44?57.
[27] 张龙升, 彭建堂, 张东亮, 胡阿香, 阳杰华. 2012. 湘西大神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137?148.
[28] 张世红, 蒋干清, 董进, 韩以贵, 吴怀春. 2008. 华南板溪群五强溪组SHRIMP 锆石U-Pb年代学新结果及其构造地层意义. 中国科学(D辑), 38(12): 1496?1503.
[29] 郑亚东, 王涛, 王新社. 2007. 神秘的109.4°――共轭变形带的夹角. 地质科学, 42(1): 1?9.
[30] 朱夏. 1980. 试论中国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朱夏. 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61?70.
[31] 柏道远, 贾宝华, 刘伟, 陈必河, 刘耀荣, 张晓阳. 2010. 湖南城步火成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对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地质学报, 84(12): 1715?1726.
[32] 柏道远, 贾宝华, 钟响, 贾朋远, 刘耀荣, 马铁球. 2011a. 雪峰造山带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框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31(3): 78?87.
[33] 柏道远, 贾宝华, 钟响, 刘耀荣, 贾朋远, 黄文义. 2012b. 湘东南印支运动变形特征研究. 地质论评, 58(1): 19?29.
[34] 陈海泓, 孙枢, 李继亮, 王清晨, 彭海波, 徐树桐, 许靖华. 1993. 雪峰山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探. 地质科学, 28(3): 201?210.
[35] 陈世悦, 李聪, 张鹏飞, 王岳军. 2011. 江南-雪峰地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不整合分布规律. 中国地质, 38(5): 1212?1219.
[36] 邓家瑞, 张志平. 1996. 雪峰古陆的加里东期推覆构造.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3): 201?210.
[37] 丁道桂, 刘光祥, 吕俊祥, 潘文蕾. 2007a. 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的递进变形改造. 地质通报, 26(9): 1178?1188.
[38] 丁道桂, 郭彤楼, 刘运黎, 翟常博. 2007b.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地质通报, 26(7): 801?809.
[39] 范小林. 1996. 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质结构及找油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 18(1): 64?70.
[40] 冯向阳, 孟宪刚,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2001.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地球学报, 22(5): 419?424.
[41] 郭福祥. 1998.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和南华造山带褶皱过程. 地质学报, 72(1): 22?33.
[42] 郭福祥. 1999. 华南地台盖层褶皱及其形成时期研究. 地质与勘探, 35(4): 5?7, 11.
[43]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 1980. 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9?116.
[44] 郭令智, 施央申, 马瑞士, 叶尚夫, 卢华复. 1984. 中国东南部地体构造的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4): 1?7.
[45] 郝义, 李三忠,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刘丽萍, 刘鑫. 2010.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 166?180.
[46] 侯光久, 索书田, 魏启荣, 郑贵洲. 1998a. 湘西喜眉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变形环境. 中国区域地质, 17(1): 39?43.
[47] 侯光久, 索书田, 郑贵州, 魏启荣. 1998b. 雪峰山加里东造山运动及其体制转换. 湖南地质, 17(3): 141?144
[48] 胡召齐, 朱光, 张必龙, 张力. 2010. 雪峰隆起北部加里东事件的K-Ar年代学研究. 地质论评, 56(4): 490?500.
[49] 黄汲清. 1945.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 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专报(甲种), 20: 1?165.
[50] 贾宝华. 1994. 湖南雪峰隆起区构造变形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 13(1): 65?71.
[51] 金宠, 李三忠,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王建. 2009.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30(5): 598?607.
[52] 李三忠, 王涛, 金宠, 戴黎明, 刘鑫, 周小军, 王岳军, 张国伟. 2011.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1(1): 93?105.
[53] 李仲东, 罗志立, 刘树根, 雍自全. 2006. 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Z-S)油气资源预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7(3): 392?398.
[54] 梁新权, 范蔚茗, 王岳军, 胡宝清. 1999. 论雪峰山构造带中生代变形. 湖南地质, 18(4): 225?228.
[55] 任纪舜. 1990. 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 地质学报, 64(4): 275?288.
[56] 舒良树, 周新民. 2002.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地质论评, 48(3): 249?260.
[57] 舒良树, 周新民, 邓平, 余心起, 王彬, 祖辅平. 2004.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地质通报, 23(9?10): 876?884.
[58] 万天丰, 朱鸿. 2002.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现代地质, 16(2): 107?118.
[59] 王建, 李三忠, 金宠,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刘鑫. 2010.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 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4(2): 159?165.
[60] 王剑, 潘桂棠. 2009. 中国南方古大陆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 沉积学报, 27(5): 818?825.
[61] 王自强, 高林志, 丁孝忠, 黄志忠. 2012.“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形成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 地质论评, 58(3): 401?413.
[62] 吴浩若. 2000. 广西加里东期构造古地理. 古地理学报, 2(l): 82?88.
[63] 徐先兵, 张岳桥, 贾东, 舒良树, 王瑞瑞. 2009.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中国地质, 36(3): 573?593.
[64] 许靖华, 孙枢, 李继亮. 1987. 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 中国科学(B辑), 12(2): 1107?1115.
[65] 杨奎锋, 杨坤光, 马昌前. 2004. 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8(3): 263?269.
[66] 杨明桂, 黄水保, 楼法生, 唐维新, 毛素斌. 2009.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中国地质, 36(3): 528?543.
[67] 杨绍祥. 2000. 湘西花桥-大江口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中国区域地质, 19(2): 113?119.
[68] 张岳桥, 徐先兵, 贾东, 舒良树. 2009.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地学前缘, 16(1): 234?247.
[69]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2012.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地球学报, 33(3): 257?279.
[70] Wang Y J, Zhang Y H, Fan W M and Peng T P. 2005. Structural signatures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Indosinian Xuefengshan tectonic belt, South China block.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7: 985?998.
[71] Wang Y J, Zhang F F, Fan W M, Zhang G W, Chen S Y, Peter A C and Zhang A M. 2010.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early Paleozoic: Resolving intracontinental and ocean closure models from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Tect?o???nics, 29, doi: 10.1029/ 2010 TC00275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