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7段致密砂岩岩心裂缝评价标准及应用
Keywords: 鄂尔多斯盆地 ,长-长段 ,致密砂岩 ,构造裂缝 ,裂缝评价标准
Abstract:
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发育延长组长6-长7致密砂岩,其致密油具有很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基于107口井岩心构造裂缝的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建立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的长6-长7致密砂岩的构造裂缝评价标准。目的是划分该盆地长6-长7致密砂岩构造裂缝发育的不同程度,尤其是裂缝面密度分布的差异性。通过裂缝综合评价柱状图的连井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裂缝发育程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长71段在陇东地区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庆阳地区附近的裂缝密度较大,而其他地区裂缝密度较小。长71段在陕北地区的东北部裂缝密度较大,而西南部裂缝密度较小。长72段在陇东地区庆阳-庆城-合水之间以及Z78井和正宁附近的裂缝密度较大,而在陇东地区西部和北部的裂缝密度较小。长72段在陕北的西部裂缝密度较大,其次是吴起地区西北部裂缝密度局部较大,而在其他地区裂缝密度很小。
References
[1] 范高尔夫-拉特. 1989. 裂缝油藏工程基础.陈钟祥, 金铃年, 秦同洛译.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70.
[2] 付金华, 郭正权, 邓秀芹. 200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及石油地质意义. 古地理学报, 7(1): 34?43.
[3] 侯贵廷. 1994. 裂缝的分形分析方法.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4): 301?306.
[4] 鞠玮,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2011. 塔中I号断裂带北段构造裂缝面密度与分形统计. 地学前缘, 18(3): 317?323.
[5] 鞠玮, 侯贵廷, 黄少英, 任康绪. 2013. 库车坳陷依南-吐孜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砂岩构造裂缝分布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592-602.
[6] 李乐, 侯贵廷, 潘文庆, 瑞岩, 张庆莲, 肖芳锋. 2011. 逆断层对致密岩石构造裂缝发育的约束控制. 地球物理学报, 54(2): 466?473.
[7] 孟庆峰, 侯贵廷, 潘文庆, 瑞岩, 张庆莲, 李乐, 舒武林. 2011. 岩层厚度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面密度和分形分布的影响. 高校地质学报, 17(3): 462?468.
[8] 童亨茂, 蔡东升, 吴永平, 李晓光, 李绪深, 孟令箭. 2010. 非均匀变形域中先存构造活动性的判定. 中国科学(D辑), 53(1): 1?11.
[9] 王现华. 2007. 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大庆: 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 1?108.
[10] 杨华, 刘显阳, 张才利, 韩天佑, 惠潇. 2007.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岩性油气藏, 19(3): 1?6.
[11] 袁士义, 宋新民, 冉启全. 2004. 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336.
[12] 曾联波, 李跃纲, 张贵斌, 陈古明. 2007. 川西南部上三
[13] 张鹏, 侯贵廷, 潘文庆, 琚岩, 张庆莲, 李乐, 舒武林. 2011. 新疆柯坪地区碳酸盐岩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5): 831?836.
[14] 张庆莲, 侯贵廷, 潘文庆, 韩剑发, 琚岩, 李乐, 肖芳锋. 2010. 新疆巴楚地区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构造裂缝发育的控制. 地质通报, 29(8): 1160?1167.
[15] 赵文韬, 侯贵廷, 孙雄伟, 鞠玮, 申银民, 任康绪, 叶茂林. 2013. 库车东部碎屑岩层厚和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03-610.
[16] 周新桂, 邓宏文, 操成杰, 袁嘉音, 毛晓长, 肖玉茹.2003.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研究及评价方法.地球学报, 24(2): 175?190.
[17] 周新桂, 张林炎, 屈雪峰, 李亮, 黄臣军.2009. 沿河湾探区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定量预测.石油学报, 30(2): 195?200.
[18] 邹才能. 2012. 非常规油气地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74.
[19] Barton E K. 1998. Inversion of fracture densities from seismic velocities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Geophysics, 63: 534?545.
[20] Bourlange S, Henry P, Moore J C, Mikada H and Klaus A. 2003. Fracture porosity in the decollement zone of Nankai accretionary wedge using logging while drilling resist?ivity dat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9: 103?112.
[21] Bremer M K. 1999. Lithological and fracture response of common wireline logs in crystalline rocks. Ge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Wireline Logs, 11: 186?191.
[22] Henk A and Nemcok M. 2008. Stress and fracture prediction in inverted half-graben structur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30: 81?97.
[23] 丁中一, 钱祥麟, 霍红, 杨友卿.1998. 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一种新方法――二元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1) : 1?7.
[24] 董有浦, 燕永锋, 肖安成, 吴磊, 徐波, 赵海峰, 李旭英. 2013. 岩层厚度对砂岩斜交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84-392.
[25] 叠统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因素. 中国地质, 34(4): 622?627.
[26] 曾联波, 漆家福, 王成刚 , 李彦录. 2008. 构造应力对裂缝形成与流体流动的影响. 地学前缘, 15(3): 292?298.
[27] 周新桂, 张林炎, 范昆.2008. 吴旗探区长6-1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分布规律.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8(1): 43?49.
[28] Murray G H. 1968. Quantitative fracture study, Sanish pool, Mckenzie county, North Dakota. AAPG Bulletin, 52(1): 57?6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