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Keywords: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构造
Abstract:
燕山地区是东亚中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本文通过重新认识龙门组的沉积性质,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和资料,提出了大陆内部陆相环境地区造山运动时期的鉴定标志。依此确立和划分了本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其构造期、幕。分别编制了印支期(T_1―J_1~1)、早燕山期(J_1~2―J_2~2)、中燕山期(J_2~3―J_3)和晚燕山期(K_1―K_2~1)古构造图。论述了中生代各阶段的构造演化。强调指出早燕山构造幕的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 | 赵越,地学探索,1988年,1期
|
[2] | 单文琅,地球科学,1987年,15卷,2期,113页
|
[3] | 马文璞,地质科学,1986年,1期,54页
|
[4] | 崔盛芹,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1985年
|
[5] | 李之彤,地质科学,1985年,3期,211页
|
[6] | 聂宗笙,地质科学,1985年,3期,320页
|
[7] | 王思恩,中国的侏罗系,1985年
|
[8] | 陈芬,北京西山侏罗纪植物群,1984年
|
[9] | 团体著者,华北地区古生物图册.2,1984年
|
[10] | 鲍亦岗,地质学报,1983年,57卷,2期,195页
|
[11] | 崔盛芹,地质学报,1983年,57卷,1期,51页
|
[12] | 王鸿祯,地质学报,1983年,57卷,3期,213页
|
[13] | 王东方,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3年,7期,57页
|
[14] | 徐正聪,中国区域地质,1983年,3期,39页
|
[15] | 顾知微,中国各纪地层界线研究,1983年
|
[16] | 张武,地层学杂志,1982年,6卷,1期,20页
|
[17] | 郝诒纯,地质学报,1982年,56卷,3期,187页
|
[18] | 洪友崇,地质学报,1982年,56卷,2期,98页
|
[19] | 李子舜,地质学报,1982年,56卷,4期,347页
|
[20] | 黄汲清,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1980年
|
[21] | 孙殿卿,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1980年
|
[22] | 米家榕,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0年,4期,18页
|
[23] | 从柏林,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
|
[24] | 黄汲清,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年
|
[25] | 团体著者,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河北省、天津市分册.1,1979年
|
[26] | 翁文灏,中国地质学会志报,1927年,6卷,1期,9页
|
[27] | 马杏垣,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选,1979年
|
[28] | 团体著者,东北地区区域地层表.辽宁省分册,1978年
|
[29] | 尹赞勋,论褶皱幕,1978年
|
[30] | 团体著者,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北京市分册,1977年
|
[31] |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1973年
|
[32] | 赵宗溥,地质科学,1963年,3期,128页
|
[33] | 黄汲清,地质学报,1960年,40卷,17页
|
[34] | 江克一,论褶皱形成的长期性及褶皱幕,1956年
|
[35] | 翁文灏,中国地学会志,1929年,8卷,1期,33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