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大别―苏鲁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多样性及其成因
Keywords: 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类型岩石成因
Abstract: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别―苏鲁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是多种多样的。与蓝片岩共生的C类榴辉岩可能由俯冲洋壳经低温高压变质作用(t=523℃,p=1.2―1.5GPa)形成;与片麻岩共生的B类榴辉岩则可能是在陆-陆碰撞过程中由俯冲陆壳中的基性成分岩石经原地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t=651―828℃,p=1.2―3.8GPa)形成;侵入于B类柯石英榴辉岩中的脉状榴辉岩(A类)可能是在相对高温高压条件下(t=769℃,p>1.8GPa)由偏超基性岩浆直接结晶出来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榴辉岩不是一次简单高压变质事件的产物,表明华北―扬子板块边界经历了漫长而多期次的演化历史。
References
[1] | 李学燮 徐培苍.河南大别山区榴辉岩及蓝晶石石英岩中柯石英的发现[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23(3):256-261,T001.
|
[2] | 张儒瑗,岩石学报,1993年,9卷,3期,211页
|
[3] | 刘晓春,安徽地质,1992年,4期,27页
|
[4] | 韩宗珠 张自桓.鲁南苏北榴辉岩的特征及其成因[J].矿物岩石,1992,12(4):28-35,.
|
[5] | 张泽民,矿物学岩石学论丛,1991年,7期,97页
|
[6] | 游振东,地球科学,1990年,15卷,4期,345页
|
[7] | 胡克,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专辑,84页
|
[8] | 张树业,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9年,专辑,152页
|
[9] | 王仁民,变质岩原岩图解判别法,1987年
|
[10] | 刘晓春.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J].地质论评,1991,37(4):300-309,.
|
[11] | 李曙光 张宗清.大别山北翼大别群中C型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1989,34(7):522-525,.
|
[12] | 刘若新 马宝林.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的带的地质特征和岩性地层柱[J].地震地质,1989,11(1):47-53,.
|
[13] | 刘晓春,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年
|
[14] | 胥怀济,地震地质,1979年,2期,57页
|
[15] | 刘晓春,地球化学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