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地质论评  1995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

Keywords: 大别山榴辉岩相混合岩带变质带变质岩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具有特征的榴辉岩相矿物组合,榴辉岩的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及其伴生的岩石组合,表明这个带是以陆壳成分为主混有少量上地幔及洋壳成分的混杂岩,榴辉岩相围岩和大别群具有不同的变质和变形特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于扬子和中朝板块大陆碰撞的构造环境,是扬子板块陆壳向北俯冲到一定深度的变质产物。

References

[1]  张勇 江来利.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带榴辉岩的特征和变质作用[J].岩石学报,1991,(3):1-13,T002.
[2]  叶凯 徐平.山东荣城大疃榴辉岩成因岩石学研究[J].岩石学报,1992,8(1):27-39,T001.
[3]  王清晨 张儒瑷.鲁东―苏北榴辉岩的构造特征及其折返机制[J].岩石学报,1992,8(2):153-160,T001.
[4]  翟明国 从柏林.大别山榴辉岩带的高压硬玉石英岩块体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2,37(11):1013-1015,.
[5]  李曙光 张宗清.大别山北翼大别群中C型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1989,34(7):522-525,.
[6]  刘若新 马宝林.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的带的地质特征和岩性地层柱[J].地震地质,1989,11(1):47-53,.
[7]  徐树桐,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1994年
[8]  张期,科学通报,1993年,38卷,18期,1694页
[9]  徐树桐,Science,1992年,256卷,60页
[10]  李曙光,安徽地质,1992年,2卷,4期,13页
[11]  刘晓春,安徽地质,1992年,4期,23页
[12]  刘晓春,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年,22卷,4期,367页
[13]  徐树桐,地质学报,1992年,66卷,1期,1页
[14]  李曙光,科学通报,1992年,10期,297页
[15]  张泽民,岩石学报,1992年,1期,97页
[16]  Hsu K J,Geology,1991年,19期,107页
[17]  Wang X,Geology,1991年,19卷,9期,933页
[18]  徐树桐,安徽地质,1991年,1期,1页
[19]  张树业,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1,1990年
[20]  Wang X,Geology,1989年,17卷,1085页
[21]  韩中珠,岩石学报,1989年,5卷,4期,22页
[22]  李曙光,中国科学.B,1989年,3期,312页
[23]  郝杰,地质科学,1988年,1期,5页
[24]  徐树桐,安徽省主要构造要素的变形和演化,1987年
[25]  Wang X,J Geology,100卷,231页
[26]  徐树桐 季寿元.大别山东段高压变质岩中的金刚石[J].科学通报,1991,36(17):1318-132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